首页 > 育儿 > 家庭教育最大的悲哀,是养不出自立的孩子

家庭教育最大的悲哀,是养不出自立的孩子

前几天在小区里,我正往门口的超市走着,一个穿着校服的小男孩在我面前小跑着,大概七八岁的样子,我发现他右脚的鞋带松了,因为担心孩子摔跤,便好心冲着他喊了两句:"哎,鞋带松了!"

男孩下意识地回过头来看了看我,然后看了看自己的脚,很茫然地说了一句,"我不会系鞋带。"

这个答案我有点哑然,也有些尴尬,就问了一句,"平时都是谁帮你系鞋带的呢?"

男孩回答,"我爷爷"。

正犹豫着要不要蹲下来帮他的时候,男孩刚好看见了在门口的爷爷,于是赶紧一阵风似地跑了过去,嘴巴里还一边喊着"爷爷、爷爷"。

男孩终于找到每天帮他系鞋带的人了,我也轻呼了一口气,但心里却有点感慨:都上小学的孩子了,却连基本的生活技能都没掌握,现在的小孩是有多依赖大人。

儿童心理学家达琳·斯威特兰和亚莱恩国际大学副教授 罗恩·施拖尔伯格在《让孩子学会思考:家长能教的最重要的事》中指出:父母们急于解决孩子,为孩子包办一切,将导致孩子们无法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天下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但溺爱并不是真正的爱。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给他们最好的爱,是将其培养成能够独立生存、适应成人世界的的大人。

01.家长为什么不要急着解救孩子?

1.过度解救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机会

书中写道:"家长解救孩子的动机往往源于自身的焦虑和保护意识。"

父母总想保护孩子免受挫折,他们总是第一时间冲上去为孩子扫除障碍,但孩子终究需要自己面对今后的人生,父母也不可能为孩子摆平所有难题。

相反,如果他们在孩子每次一遇到问题的时候就挺身而出,那么相当于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机会。

就像开头那个不会系鞋带的男孩,其实不是他不会,而是家长没有给他学习的机会。因为一直都是爷爷帮他系鞋带,依赖已经成了习惯,最终他连最基本的生活能力都已经丧失掉了。

更严重的是,父母过多干预孩子的生活还会给他们营造出一种虚假的安全感,让他们错误地以为,不管出了什么问题,父母都可以帮忙解决。

比如老来得子的李双江在采访中就曾表示,自己非常爱孩子,从来舍不得打,往往还没打,眼泪就已经下来了。孩子犯了错,宁愿自己被打,也不希望孩子受委屈。

然而,如此这般爱孩子的他绝对不会想到,自己心目中天真纯洁的儿子某一天竟然会犯上强奸案,至此,即使他有再大的权势,也无法护儿子周全,只能眼睁睁看着儿子被判刑十年。

"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爱之,其实仇之"就很好的诠释了溺爱的坏处。

过度保护孩子,怕孩子吃苦,看似是爱孩子,最终却是害了孩子。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的路要自己走,他们的人生,应该由自己掌控。

2.过程和结果一样重要

有一次在群里,大家聊到是否会让孩子做家务时,一位妈妈说,"我的孩子心疼他还来不及,怎么会让他干粗活。

还有一位妈妈说,"不给我添乱就好了,还不如我自己干呢。"

很多父母都有过度追求完美的倾向,因为担心孩子把事情搞得一团糟,即使孩子已经完全有能力处理一些基本的事情,比如自己穿衣吃饭,自己独立完成作业等。但家长却害怕孩子做不好,总是习惯自己一手包办,从不给孩子犯错的机会,陷入了过度安排的误区。

《让孩子学会思考》这本书告诉我们:每一次遇到的问题都是最好的练习机会。孩子解决问题的次数越多,就越不会被困难吓倒。

回想我们自己,又何尝不是从错误中学习和成长的呢?

第一次学走路的时候,跌跌撞撞,摔了不少跟头;第一次学穿衣服,把扣子系得七扭八歪…….这些基本的生存能力也都是在一次次的练习和纠正中,才逐渐掌握的。

因此,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应该让孩子明白:过程和结果其实一样重要,只有善于从每次的练习过程中学习和总结经验,才能收获到自己期待的结果。

02.如何培养独立自主、善于思考的孩子?

1. 制定手机等电子设备使用规则

侄女今年上初二,因为平时都是住校,为了便于联系,堂嫂给她买了一部手机,结果现在在家里堂妹经常整天手机不离手,吃饭的时候、睡觉的时候都一直捧着手机看,还不时地发出"哧哧"的笑声,着了魔一般。学习上有不懂的,第一时间不是自己思考怎么解决,而是用手机搜索。好几次,我甚至发现她直接抄手机上的答案。

现在的00后、10后的孩子生活在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异常普及的时代,高科技的发展为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带来的快捷和便利的同时,也使得他们养成了过度依赖手机,不愿意动脑思考的坏习惯。

手机等电子设备其实就像一把双手剑,身处如今这个时代,完全摒弃有点过于武断,但家长可以为孩子制定使用规则以及允许使用的时间段,比如,不能安装与学习无关的应用;完成作业之后才能使用手机等等。

2. 培养孩子的执行能力

一个人的执行能力是成事之基。而执行能力需要从小培养,形成习惯,小到日常学习和生活起居,大到对未来的职业规划和工作安排等,都需要孩子具备执行的能力。

对于孩子来说,执行能力能够促进独立思考,并进而产生解决问题的问题,对于父母来说,执行能力强的孩子在生活和学习上的自主性也更强,不需要父母时刻追在后面不停地询问和催促。

那么,父母应该如何培养孩子的执行能力?

很简单,在挺身而出解救孩子之前,让孩子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促进大脑执行功能的发展,给予孩子训练执行能力的机会。

即使孩子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遇到了困难,不要急于代劳,而要学会引导孩子积极思考应对之道。比如,"怎样才能将这个问题解决得又快又好呢?" "除了这个,是否还有其他的办法?"

3.家长应时刻警惕陷入即刻满足的误区

我们常说,大人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

孩子出了问题,根源在于大人。

生活中,有很多家长只要孩子要什么,马上就双手奉上,孩子一哭一闹,马上就缴械投降,这类父母正是掉入了作者在书中讲到的五大陷阱中的"火速陷阱",面对孩子提出的需求,他们总是火速满足,甚至不需要他们耐心等待。

然而,正是这样的做法让孩子产生了控制大人的心理,长此以往,孩子将会成为一个独立性差,严重依赖父母,且不知感恩的人。

所以,如果自己的孩子需求无度,生活自理能力差,那么作为父母,我们需要思考,自己是否陷入了即刻满足的误区?

03.

教育工作者吴晓乐在《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中写道,

"小孩不是满足家长欲望、想象的容器,或者载体。

小孩也不是黏土,任由家长妄为地往自己喜爱的方向捏来揉去。"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生命,且只属于自己,不是家长或任何人的所有物。

真正爱孩子的父母都懂得,学会适当放手,才能让孩子自由飞翔。

作者简介:沐风,爱读书,爱写作,多平台签约作者,新晋宝妈。坚持分享育儿干货。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991500.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