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儒家之学,成为封建王朝统治百姓的理论思想的原因

儒家之学,成为封建王朝统治百姓的理论思想的原因

导语:中国古代出现过一个思想最活跃的时代,那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了。那时候的知识分子纷纷开宗立派,箸书建学,各种思想不断涌现而出,是思想的盛世,是文化的繁荣。

随着国家走向统一,文化思想也必将统一。秦始皇建立统一的帝国之后,实行文化专制,这样的文化盛世便不在。后来,百家中儒家走上了正统,其余学派除了道家外基本走向衰亡。这些学派各有各的特点与优势,为什么最后难逃消亡的结局?接下来就给大家具体分析一下其中的原由。

百家争鸣的盛况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乱,各个国家,各阶层的人士都在探寻一条强大自己的道路。这样的局面为无数思想的萌发提供了土壤。无数的知识分子为国家社稷,百姓生活出谋划策,这样使得文化思想空前开放。

(图一,诸子百家图片)

加之春秋战国时期,国家颇多,很多学派的思想都能寻找到自己开火结果的土壤。正是在这样不断的探寻之中,奠定了中华文明基础,使得9文化攀上了一座高峰。

诸子百家也并非有百家之多,但是在这些学派中有几家的思想,影响比较突出。首屈一指的就是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墨家、农家、纵横家等。。每个学说在当时都有众多信徒和弟子,他们游走各国,用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搅动那个时代风云。

统治者的打压

百家争鸣对文化来说是好的,他可以促进思想,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但是在封建统治时期,文化的开放不利于统治者对黎明百姓的控制。如果百姓思想过于先进,比如人人都知道,民贵君轻的思想的话,那么贯穿古代的君权神受,皇权至上的思想将遭受挑战。

对于统治者这是十分不愿看到的事,他们更希望的是百姓愚昧一点,成为皇权能牢牢把控的人。而不是都善于思考,他们昨天想皇帝发布的政令对不对,今天想皇帝是不是贤能的,明天是不是就要想着该怎样推翻统治了?皇帝们都害怕着一点,因此采取各种办法打压思想流派。

(图二,焚书坑儒)

秦朝建立初期,六国怨念本就极深。虽然秦始皇实行严酷的统治,但没一项政令的发布或多或少都会遭遇一些流派的抵制。做为千古第一帝的秦始皇怎会不知,只有文化专制才能减少这些情况,更利于国家稳定。秦始皇便将天下的书,除了农书,秦纪等少数书外,全部焚烧,将妄言朝政的人也都杀了。

因此就发生了有名的"焚书坑儒"事件。很多学派的书籍在这次浩劫中就没有流传下来,受到了极大的打压。然而秦始皇的行为还没有对诸子百家形成毁灭性打击。

汉武帝的致命一击

真正让诸子百家断了传承的是汉武帝。

汉武帝时期,汉朝经过韬光养晦,实力已经大幅增强,西汉初年实行的黄老之学已经不再适用。好大喜功的汉武帝决定采取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家的学说经过董仲舒的改造,迎合了统治者巩固大一统国家的需要。修身,齐家,治国的思想正是统治阶层对下层人民最大的希望。加之儒家的忠君爱国,因此儒家思想备受欢迎。

凡是信奉儒家的人才可以被提报重用,其他人连当官的资格都没有。儒家就这样成为官方支持的正统学说。

(图三,推行独尊儒术的董仲舒)

这也是为什么在中国2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儒家思想受到过挑战,但从未被推翻,延续至今的原因。

诸子百家自身的问题

其实诸子百家逐渐走向衰亡,除了有外部的客观原因,也存在着自身问题导致的主观原因。世界上没有什么学说是十全十美的,也都遵循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之理。所以不能适应国家,社会发展的最终必然走向消亡。

墨家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代表。

墨家源于儒家,是墨家创始人墨子不满儒家的学说,出走后建立的。不过也有人认为墨家是道家的一个分支。春秋战国时期墨家的势力很强大,与儒家被誉为两大"显学"。墨家的信徒大多来自底层,是受到统治者压迫的农民阶级,因而他们的思想世俗而又质朴。兼爱、非攻、尚贤、尚同、非命、非乐、节用、节葬……这些都是纯粹世俗的学说。

在中国古代,真正善良,仁爱的,往往都是基层的老百姓。老百姓不懂什么大道理,却是真正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所以开始时墨家学说深受百姓欢迎。然而墨家学说虽然受欢迎,但他本身内部组织就存在巨大问题。

他们是一个有组织,有首领的学派。据考证墨家创始人墨翟是墨家第一代巨子。墨家弟子做事皆有他下达指令死后,这样使得墨家看起来更像一个势力集团,这样的集团存在于朝廷之外,可想而知这种不能把控的组织,哪朝哪代会任其发展。并且这样的组织,只要巨子一死,极有可能因为争夺权力而分裂。

(图四,墨家第一代巨子,墨子)

并且墨家法规极为严密,成为墨家一员往往要德才兼备,牺牲奉献。所以墨家就把许多人给拒之门外。很多人虽然敬佩墨家的学说,可是如果自己去执行,恐怕就做不到了,这就让墨家的壮大设置了一定障碍。

秦始皇建立秦朝后,墨家成了威胁王朝的统治因素,自然也很少有人在敢加入。失去了百姓支持的墨家,便如同鱼儿离开了水,他生存的土壤就不存在了,墨家只能逐渐走向消亡。

消化吸收

其实诸子百家中很多学派并非被消灭了,而是被儒家消化吸收了,一直以来都在儒学不断更新之中流传下来。

董仲舒在向汉武帝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时,所宣扬的儒家并不是春秋时期孔子建立的儒家。新的儒家融合了法家对君主专制的绝对肯定,根据郡县制以及中央集权制的社会现实,对古老的宗法制进行了一番大刀阔斧的改良。此外,儒家也融入了阴阳家等学派对天地,自然的解释,君权神授等等。迎合了统治者,因此更加受到人们欢迎。

(图五,带有儒子的墙,体现儒学地位)

虽然说儒家吸收了其他学派的部分思想,但总体还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其他学说在被兼并如儒家思想后,除了道家在后来又被人们所弘扬,大部分都烟消云散。

结束语:总之,由于种种原因,最后流传下来的是儒家学派。自百家争鸣以后,中国古代再也没有出现那种思想繁荣的时代了,大部分都是对儒学进行修补,反而进一步给之后的人带上思想枷锁。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986666.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