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13岁男孩杀害10岁女生的案件还没完结,四川一名15岁男孩又把自己的班主任用板砖砸进了ICU。
四川仁寿县某初中的一段监控视频显示,10月24日12点21分,一位男老师从后门走进教室,正打算把手上的雨伞撑好放到地上,一名手持砖头的男生却从他的身后窜出,冲着老师的头部猛击9次,口中还发出怒吼。
该老师被打得倒地不起,班内学生在短暂的震惊后,上前查看老师情况,想要把他扶起来。但老师已经无力坐起身,只是侧倒在墙壁边上,血迹擦到了墙体上。
打人男生似乎还没解气,又向冲上来继续殴打老师,其他学生连忙把他拦下拉住。
据了解,事发的缘由,仅仅是因为该学生在校内骑行自行车,被学校巡逻队发现后报告班主任。
班主任对其进行了批评教育后,该学生心生不满,冲进教室用事先准备的板砖狠砸老师头部。
在被警方带走的时候,这名学生还愤愤地说:很恨这个老师,就要把这个老师弄死。
看到这样的新闻,网友都炸锅了:
现在的孩子,为什么变得这么暴力了?
小小年纪下手这么狠,以后长大了还不得拿刀子捅人了。
的确,用板砖将老师砸进ICU的行为令人不寒而栗,如果任由他发展下去,后果不堪设想。
但是,当我们谴责孩子心狠手辣的时候,我们是否应该问一下:
这个孩子为什么选择用如此暴力的手段来宣泄自己的情绪呢?
仅仅因为被批评教育后心中不满,就用板砖招呼老师,这个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是不是太弱了呢?
1
前段时间,新闻报道了一名男孩当街扬言要杀人。
据了解,这名男孩随家人出来旅游,因为不满意妈妈订的旅馆,想住得好一点,就拿了把菜刀扬言要砍人,吓坏了路人,也惊动了警察。
警察在与他进行长时间对峙后,才夺下了男孩手里的菜刀。
青少年阶段,是孩子塑造个性的最佳时机,但也是最容易出差错的时期。
这个阶段的孩子,是最容易在情绪上失控的。
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曾参与过一个关于情绪管理的项目——BAM(Becoming a Man) 。
在这个项目中,比尔盖茨到佐治亚州立监狱与几位服刑人员展开了对话。
在交谈中,这些罪犯的形象和人们想象中的大相径庭。
他们风趣、友善、善于思考,多数人认为自己本质并不坏,但交友不慎,一时冲动犯下错误。
他们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并表示如果能够重新来过,他们会有不同的选择。
一时冲动,说白了,就是情绪管理失控。
盖茨认为,尽管境遇千差万别,但学习控制愤怒与每个人息息相关。
美国每天都有很多年轻人陷入类似境地——言语不合,暴力相向,后果是非死即伤。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如果能对年轻人进行干预,辅导他们控制冲动,也许能帮他们更安全地应对这些情况,从而留在学校,远离麻烦。
2
及早的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是一件幸事。
然而很多时候,父母并没有这样的意识,甚至会粗暴地对待孩子的情绪。
一个小男孩的玩具被其他孩子抢了,他哭着去找爸爸求助。
结果,在一旁玩手机的爸爸很不耐烦,凶巴巴地冲孩子嚷嚷∶
“哭什么?有什么好哭的?玩别的玩具不就得了!不许哭!听到没有?”
小男孩愣了一小会,估计是没想到爸爸会是这种反应,接着,他哭得越来越响亮,场面一度失控。
这种情况太常见了,孩子受了委屈或者伤害,会很自然地会表达一些负面情绪,而很多父母的反应会是∶
简单粗暴地喝止,不让孩子表达情绪:不许哭!
否定孩子的情绪:再哭就不是男子汉(或者哭就不漂亮了)。
好言相劝,然后温柔地制止:你可以哭, 但是不能哭太久,有什么你就说。
我们都知道第一种,是不耐烦的父母,孩子不应该被呵斥,但我们往往没有意识到,看似温柔的后两种方式,同样是“温柔的暴力”。
因为,目的都是阻止孩子的情绪表达。
这几种处理方式非但没有教会孩子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反而阻塞了孩子情绪的流动。
如果父母经常忽视孩子的情绪,不培养孩子合理表达情绪的能力,本该向外流动的情绪无法流露,有些孩子就会在某些环境下爆发。
3
孩子自呱呱坠地,就是一张白纸,这个时候,父母就是他最直接的学习对象。
如果父母教给孩子的是错误的情绪管理方式,那么孩子习得的就是错误的方式。
前段时间,刚好看到新闻报道过一个熊孩子。
这个孩子年仅7岁,却是学校一霸,经常欺负其他的孩子,被老师训斥后还会对老师动手,有一次甚至联合其他同学把同桌的头打破了。
学校老师实在忍无可忍,将他劝退了。
当记者采访这家人邻居的时候,他们并不吃惊,甚至有一种“就知道会这样”的感觉。
原来,这个孩子的爸爸妈妈经常吵架,爸爸脾气火爆,吵着吵着就会动起手来,妈妈经常被打得跪地求饶。
后来,爸妈离了婚,他跟着妈妈一起生活。
可是,对于没有判断力的孩子来说,他们往往会模仿父母,尤其是强势一方的行为。
于是,就出现了孩子在学校里打人的一幕。
所以,如果孩子在平时生活学习中出现一些极端行为,父母们应当及时反省自身,是否在平时有表现出错误的情绪管理方式。
4
那么,我们该如何教会孩子情绪管理呢?
首先,正面回应孩子的情绪。
这可以让孩子感觉自己被父母接纳、看见,被无条件地爱着, 这也是培养孩子内在安全感的重要方式。
当他觉得在父母面前表达自己的想法是安全的,就会表达自己的各种情绪。
拿哭闹来说,它是孩子表达情感的最常用的一种方式,也是孩子愈合感情创伤的必要过程。
当孩子哭够了,自然会平静下来。如果父母强行制止孩子的哭泣,他的负面情绪没有发泄出来,创伤也就没有机会愈合。
有时候,大人给孩子哭闹的自由,是为了给他们留下自我思考的空间和机会,让他们慢慢明白:哭闹不能解决这些问题,更重要的是哭闹之后的行动。
这就是孩子逐渐成长的过程。
所以,当孩子出现负面情绪的时候,不要轻易给孩子贴上标签,而是主动接纳孩子的情绪。
其次,要引导孩子表达自己的情绪
很多孩子不是天生爱闹,而是不太擅长表达。
作为父母,首先要教孩子认识自己各种不同的情绪,面对喜悦、兴奋,面对忧虑、担心、害怕,如何表达和反应,会让自己的身体更舒服,内心更自在。
如果孩子还是不会表达,不如先认同他们的情绪。
比如,孩子特别不想练琴,有情绪但不表达,一个人闷闷不乐。一句“妈妈知道你现在对练琴这件事特别不耐烦”,就能让孩子舒服很多。
当孩子觉得自己的感受被认同,情绪就会慢慢平复下来,然后再引导他更细致地表达感受。
有时候,表达情绪不止可以靠说,还可以是写字、画画、唱歌、运动。
这一切,都是为了帮孩子建立和自己内在感受的联结。
无论是谁,这一生都要为自己找到一个自我生命存在的表达方式,通过这种方式慰藉和释放心灵。
培养一个孩子,就如同盖一栋大楼,在打地基时就要想到,某一天可能会有台风、地震来袭。
盖楼前就应该把地基打得结结实实,每一层楼都用心盖,不要等到大楼已经盖了十几层高、遭遇台风来袭时,才后悔不已。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9865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