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璟璟
近日,一段“父亲开车5小时陪儿去招聘会的视频引发网友热议。山东淄博,任先生开车5个多小时陪大四的儿子参加招聘会,他说想鼓励儿子,给他勇气,只要他努力过就行。任先生表示不认同部分家长任由孩子“自生自灭”的教育方式,自己更愿意做孩子的朋友,与孩子多交流。儿子称父亲就像自己的人生导师,有他在很踏实。(澎湃新闻)
不出意外,这又是个让网友吵翻的新闻。有人例行套用“长不大的孩子,不放手的父母”的解释模型,对之冷嘲热讽;而还有一些人,则认为这是现代家长的典范,是朋友式的父子,是令人感动的亲情桥段。事实上,每个家庭都是一段独特的故事,这世间并没有绝对正确的亲情相处模式。只可惜,许多人在讨论某些议题时,却不是出于这一基本的逻辑起点。
个体的生活经验,形塑了各自的认知以及看待世界的方式。那些从来靠自己的奋斗者来说,他们对于那些父母护佑下的人生,难免满怀误解与敌意。一位父亲开车5小时送儿子去招聘会,这真的意味着“儿子”不独立、父亲太溺爱吗?也许,这只是他们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是外人所不能理解的小确幸。
有些父母选择多陪伴、一直陪伴,这合情合理。还有一些人选择“早早放手”,这也无可厚非。有趣的是,任先生认为后一种选择,乃是任由孩子“自生自灭”的教育方式。而他这种说法,何尝不是一种偏执、一种恶意呢?我们总是习惯于将自己的做法合理化、高尚化,乃至对于他人的不同选择加以诋毁,这有利于减轻心理压力,却不利于相互理解、建构同理心。
不知从何时起,关于教育方式、亲子相处方式的议题,变得越发敏感而充满撕裂性,每每谈及都难免争执乃至是攻讦。人们总以为自己的做法是对的,甚至是唯一的正确选项,这怎么可能呢?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9841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