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蜀汉灭亡后的三国末期,东吴和西晋之间曾经爆发了一场为期3年的战役。这场战役的交战地点在交州的交趾,也就是现在越南的位置。而这个战役的导火索,竟然是因为30只孔雀。由于这场战役发生在三国末期,而且交战双方都并非大家所熟悉的名将,导致这场比较容易被忽视,下面我们来回顾这场战役的始末。
导火索
这个战役的起因要追溯到公元263年,据《资治通鉴》记载,
吴交趾太守孙谞贪暴,为百姓所患;会吴主遣察战邓荀至交趾,荀擅调孔雀三十头送建业,民惮远役,因谋作乱。夏,五月,郡吏吕兴等杀谞及荀,遣使来请太守及兵,九真、日南皆应之。
交趾太守奉邓荀的意思,向都城进贡30只孔雀。这个太守历来不得人心,百姓因此更加不满,结果就爆发了叛乱。一个叫吕兴的官员把太守和邓荀都杀了,并且向当时的曹魏请求支援。九真、日南这两个郡也响应了交趾郡而一同叛乱。
在第二年,曹魏灭了蜀汉,原蜀汉官吏霍弋成了曹魏的将领。霍弋让爨谷、董元、毛炅等人援助东吴叛将吕兴。结果还没到交趾,吕就兴被下属李统杀了。随后爨谷接管了交趾,爨谷在不久后也去世,杨稷接任成为交趾太守。
吕义叛乱
当时东吴的君主是孙皓,由于刚继位不久,出于内部稳定的需要,并未急于发动战事。直到公元268年,交趾、九真、南日三郡已经彻底被占领,由于当时司马炎已经逼迫曹奂让位,这3郡已经属于西晋的领土。这个时候,东吴的北面、西面、南面都是西晋的领土,为了避免陷入三面包围的困境,孙皓决定出兵收复交趾等三郡。
第一次交趾之战
为了收复交州失地,孙皓先是派当地刺史出兵,据《资治通鉴》记载,
吴交州刺史刘俊、大都督则、将军顾容前后三攻交趾,交趾太守杨稷皆拒破之;郁林、九真皆附于稷。稷遣将军毛炅、董元攻合浦,战于古城,大破吴兵,杀刘俊、则,余兵散还合浦。
交州刺史刘俊等人去攻打交趾,结果被杨稷打败,郁林郡也归附了西晋。杨稷派人继续攻打合浦郡,结果又打败并击杀了刘俊等人。
第一次交趾之战
孙皓的第一次交趾之战可以说是屡战屡败,交州原本有9郡之地,现在4郡已经被西晋占据,形势对于东吴愈发严峻。
第二次交趾之战
公元269年,一位对交州情况很熟悉的将领,请命攻打交趾,这位将领名叫陶璜。据《资治通鉴》记载,
遣监军虞汜、威南将军薛珝、苍梧太守陶璜由荆州,监军李勖、督军徐存从建安海道,皆就合浦击交址。
孙皓让陶璜等人率一支部队从陆路出发,李勖等人从水路出发,计划在合浦先行会合,在共同出兵攻击交趾。另外让谷朗率一支部队从牂牁郡出发,也协同进攻交趾。这是一支兵力高达10万人的多线作战,可见孙皓是希望能够毕其功于一役,一举收复交州的。
计划中的第二次交趾之战
另孙皓没想到的是,在公元270年,李勖这支部队因为内部矛盾,导致了这支部队的撤军,据《资治通鉴》记载,
李勖以建安道不利,杀导将冯斐,引军还。
而李勖的撤军导致了陶璜在与杨稷交战时战败,损兵折将,只能退守合浦,主将薛珝因此责备陶璜,并且准备撤军。陶璜确实也是一个能沉住气、有胆识的人,他用几百人偷袭杨稷手下董元的部队获得成功。由此再次获得了薛珝的赏识,于是薛珝决定继续进攻交趾。据《三国志》记载,
璜从海道出于不意,径至交阯,元距之。
这一次陶璜通过水路进攻交趾,一举击败了董元。并且通过贿赂董元身边的人,通过离间计让董元杀死了自己的猛将、解系。随后陶璜又继续进攻交趾,据《资治通鉴》记载,
吴大都督薛与陶璜等兵十万,共攻交趾,城中粮尽援绝,为吴所陷,虏杨稷、毛炅等。
第二次交趾之战
陶璜、谷朗等人共同围攻交趾,交趾因为粮草不济、孤立无援,最终被攻破。随着西晋在交州的主力被东吴歼灭,九真、日南这些叛乱的郡城,很快也被收复。陶璜因为战功升为交州牧,谷朗升职为九真太守。这场长达3年的战役最终以东吴的胜利,交州的收复而告终。
交州的失而复得,东吴用了10万兵力,3年的征战才实现。而叛乱的起因表面看起来是因为30只孔雀,实际上是因为本地官吏与百姓之间的矛盾。而这种矛盾已经不只是交州局部地区的现象,孙皓本人昏庸残暴,东吴境内无不怨声载道,逐渐失去民心,这也导致东吴在不久后的覆灭。
(本文参考文献,《三国志》、《资治通鉴》。)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9727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