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几十万正规日军都被明军摁死在了朝鲜,为何东南沿海却倭患不断?

几十万正规日军都被明军摁死在了朝鲜,为何东南沿海却倭患不断?

其实关于大明与倭寇的矛盾几乎是持续了整个大明年间的,从洪武年间开始就有倭寇为患了。看上去大明似乎奈何不得倭寇,但是真正大军对决时,哪怕是万历时代这个大明已经衰弱到极点了,几万明军就在朝鲜打败了几十万正规日本军队。

这种差距究竟是为什么呢?

首先我们要看大明本身的一种国策,那便是海禁。

洪武三年(1370年)“罢太仓黄渡市舶司”;七年(1374年)撤泉州、明州、广州三市舶司;十四年(1381年)“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二十三年(1390年)发布“禁外藩交通令”;二十七年(1394年)禁止民间使用及买卖舶来品;三十年(1397年)禁止中国人下海通番等一系列政策,大明朝的“海禁”政策日趋完善。

这也是大明被后人和满清并称的原因,似乎都是闭关锁国,但是稍微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大明的闭关锁国其实只持续了很短一段时间,所谓的锁国其实锁住的是政府力量的介入,相反民间力量大量介入外贸行业,而且不纳税不交钱,这也导致尽管全世界一半的白银都流入中国大明政府却穷的当裤子了。

但是大明政府偶尔还是会出来一两个聪明人,没事就想着开海禁,然后设立关卡收税。

收税啊,这个对那群商人简直就是割肉啊,于是他们就开始思量着怎么让朝廷打消这个想法,于是同样穷的当裤子的倭寇就进入了他们的视野。

我们再来看这个时候的日本

1336年,倭奴内部出现了大分裂。镰仓幕府被后醍醐天皇消灭后,天皇开始推行新政,企图将权力掌控在自己手中。

因此,后醍醐天皇大力提拔京都的贵族,让立下大功的武士不怪不满。蛋糕是武士们拼命抢来了,天皇却不给他们分一块,这必然要出事。于是倒幕大将足利尊氏用武力逼迫后醍醐天皇退位,佣立了新的光严天皇,这便是北朝。

后醍醐天皇退位后并没有被杀,他一路南下,到达了吉野,建立了南朝。再到后面就是日本所谓的战国时代,可以说终明一朝日本基本就是出于战乱状态,这也导致大批武士穷的没饭吃,然后就想办法来中国找饭吃了!

然后双方就一拍即合,大家一起抢吧,顺便给大明朝找点麻烦,要知道在那个时代敢在海上讨生活的大海商业不是什么好人,从来都是商人和海贼互相客串的。

因此对于嘉靖年间的“倭寇”,其实是“中国人占十分之七,倭人占十分之三”,比如倭寇的主要领袖之一是徽商出身的王直。也有学者认为:“倭寇患与平定倭患的战争,主要是中国社会内部的阶级斗争,不是外族入寇。”大明朝东南沿海的倭患,其多发的根源始于明政府的“海禁”政策。大批海商及普通百姓只能顶着“倭寇”的身份,去达成自己的目的。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面对真正的倭寇大军,明军从来是暴打的,在朝鲜平壤之战,脱下朝鲜服装露出明军战甲的大明军队几乎令日军肝胆俱丧!

但是在东南沿海,并没有所谓的倭寇大军,更多的是当地的豪强商人勾结倭寇的抢劫,所以所谓的倭寇都是自己人,加上大明后期内部的贪腐,可以说官军只要一出动,所有的军情都会被传到倭寇手中,比起所谓的倭寇,其实明军更像是外人,而倭寇反倒是本地人。

这也是为什么东南沿海的倭寇清缴不请的原因,即使杀了再多的倭寇也不过是随时可以招揽一大堆的日本流浪武士罢了,真正的幕后黑手却是东南沿海那群高高在上的富商地主!他们通过倭寇不断给中国政府找麻烦,天天都是倭寇,明王朝也就没兴趣再谈什么开海禁,他们就可以继续过自己快乐的走私生活了!

《嘉靖实录》很明确的写道:“盖江南海警,倭居十三,而中国叛逆居十七也。”《明史·日本传》亦载:“大抵真倭十之三,从倭者十之七”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961606.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