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过68个高考状元
发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
1
前几天,我Bing在一个老师群里,和几个国内的特级教师聊天,大家不约而同的聊到“学霸的特质”这个话题。
其中,有一位中学特级老师特别关注高考,也会特别留意每年的状元都是什么样的娃?
结果她观察发现,今年全国的68个状元,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没有一个是“乖乖听话”、“死读书”的类型,每个孩子的阅读和爱好都非常广泛,甚至“不务正业”!
这是怎么肥四呢?老师举了几个栗子。比如:
- 华师一附中的文科学霸萧同学,中考成绩一般不被老师看好,高考时却因为阅读积累丰富成为了文科状元。
- 成都市温江区树德中学的考生甑同学,平时是同学眼中的学霸,高考是考出了679的好成绩。
- 黑龙江牡丹江第一高中的章同学,父母鼓励他阅读课外书,从不补课也不辅导作业,他却以672分的高分夺得黑龙江高考状元。
这些学霸有什么共同点呢?他们都超喜欢读课外书,这与他们父母从小培养阅读习惯,养成良好的语文思维密不可分。
就拿萧同学来说,他考上状元的时候周围人都说他运气好,只有他的父母觉得是意料之中。因为萧同学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人文历史,都能说得头头是道,所以进入高中后,从小打好基础的优势显而易见。
无独有偶,成都学霸甄同学时也很喜欢读科幻小说和《白鹿原》这类纯文学作品,她说:只有读书可以让她放松精神和拓展思维。
而黑龙江状元章同学,小学五年级时,一套《明朝那些事儿》只用一个月就能看完,之后还会和父亲一起深度探讨明朝没落的原因及各代皇帝的优缺点。
观察这些学霸们的一天,我们会发现极少有熬夜苦读的,反而无一例外都提到了“课外阅读”。
这位特级教师感慨:“真正的状元一定是有大量阅读积累的全科学霸,在广泛而持久的阅读中,才能锤炼出自己独到而深刻的理解力。”
而从小养成阅读习惯,培养娃的语文思维,也是我们家长需要从小帮娃养成的思维能力之一。
2
为啥有的娃书没少读
成绩上却没见效果?
你也许会疑惑:我家娃子也经常读书啊,我们也知道语文是其他学科的基础。但为啥读了很多,就没有效果呢?
▲于漪当选“人民教育家”称号
“人民教育家”于漪,曾揭露看似简单的学语文背后,90%家长都不知道的语文思维:
语文思维是对外界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语文思维是借助于语言来实现的。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没有语言的思维是不存在的;思维是语言的内容,没有思维就不可能有语言。
因此,孩子要学好语文,提高语文能力,取得综合效应,应在语文思维方面进行扎扎实实的训练。
那么语文思维差,有哪些具体表现呢?
举个例子哈。同样的阅读理解题,有的娃5分钟就能读完题目,有的娃却要10分钟,短短几道题磨磨唧唧能写2小时,速度跟不上,首先就输掉一大截;
再比如,有的娃写得慢还错的多,因为理解能力不到位,所以总是答不到点儿上;
还有的,是因为素材的积累没有转化成自己的语言,所以看似名篇读了不少,写作文却还是流水账……
归根结底,就是娃子没有从小养成良好的语文思维。
很多家长都是上了中学才发现娃语文素养差,导致其他学科也受拖累,这时候再想快速补上来,基本是回天乏力了。
很多细心的老母亲不难发现,自从全国中小学生逐步使用部编版新课标教材后,考试确实越来越侧重低龄娃的阅读积累和语文整体素养了。
比如去年火遍全网的西安某中的小升初面试题,竟然就已经考到了蒙娜丽莎、刘备三顾茅庐、测量法、烟头隐患……
这考题换做是家长也未必都能答得上来,要让准初中生答出来,恐怕得读万卷书了。
很多家长反应,新课标执行后感觉考试卷子越来越难,平时,只“啃”课本,不爱阅读的娃是越来越吃亏了。
其实,很早之前,就有名家呼吁:学“语文”不是学“语文课本”。如果不关注阅读,只靠课本,娃的学习只会越来越力不从心。
现在,教育部正在推行的新课标,正是逐步在提高中小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
可以说,未来所有的学科都在考语文,因为每一科都在考察阅读水平。阅读不行,连审题都无法完成。
再举个例子。这是一张五年级数学卷,最后一道综合题中,有这样一个题干:“公共电汽车的客运量逐年下降”。
“逐年”“下降”两个关键词就是考点。如果没有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基本上这道题是做不出来的!
所以,读书不光是没头没脑的一味读下去,而是要讲方法、讲策略,有针对性的在这个过程中帮娃培养语文素养和思维能力。
3
如何把阅读输入
转化为成绩输出?
针对那些也书也读了不少,成绩上却没见效果的情况,俺们群里的特级教师提到了三个基本要素:
1.内核:逻辑思考的能力——有思想
2.内容:素材的积累:博古通今,旁征博引,了解实事——有文化
3.外壳:表达和修辞手法的积累——懂技巧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9447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