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看《长安十二时辰》聊敦煌壁画

看《长安十二时辰》聊敦煌壁画

最近火遍网络的《长安十二时辰》可谓是近年的来的良心剧之一了。它由史大师马伯庸先生同名小说改编而成,参考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和敦煌的壁画,涉及到古代生活的方方面面,礼仪、服饰、妆容等等,剧中大量的长镜头一镜到底,电视剧打造成电影级别的镜头语言与调色质感让人叹服。

国产良心好剧——《长安十二时辰》

《长安十二时辰》主要讲的是唐朝上元节前夕,长安城陷入危机,神童李必携手死囚张小敬拯救长安。剧中,张小敬和长安两个人物的浮沉与成长,映衬当代的芸芸众生。这部剧精良在哪儿呢?

演员阵容强大

该剧拥有庞大的演员阵容,不仅有众多的老戏骨,例如雷佳音、周一围、吴晓亮等等,还有当红小鲜肉易烊千玺,这部剧是在易烊千玺考上中戏前2年拍的,可以说是有很大的挑战,在剧中的演技也有很大的提升。

易烊千玺在《长安十二时辰》剧组自拍

历史还原度高

《长安十二时辰》剧中很大程度上还原历史上的礼仪,弘扬和传播了中华传统文化。通过柴米油盐的日常生活,在平凡人生的烟火气背后寻找专属中华的文化气息。例如在剧中的叉手礼,属于我国古代日常生活中打招呼的礼仪,流行于唐、五代、辽等时期。

在南宋陈元靓《事林广记》有相关记载:

"凡叉手之法,以左手紧把右手拇指,其左手小指则向右手腕,右手四指皆直,以左手大指向上,如以右手掩其胸,手不可太着胸,须令稍去胸二三寸许,方为叉手礼也。"

这种行礼方式无论男女老少均可行使,属于地位低者向地位高者行的一种礼,以表尊敬。叉手礼多在站立时使用,尤其是回话时,常加上这种礼节动作。在五代十国时南唐画家顾闳中所画的《韩熙载夜宴图》中也有多次出现叉手礼。

《韩熙载夜宴图》中的叉手礼

服化道考究

该剧在妆容和服装上也有不少的细节,从主演到群演,主镜头到次镜头,只要是有人物出现的时候,在妆容和服装上都有不少的考究。

唐朝妆容的次序大致有:一敷铅粉、二抹敷脂、三涂鹅黄、四画、五点、六描面靥、七贴花钿。唐朝女性涂口红流行心形、鞍形与一般形,唇脂面积都比嘴唇小。其中相对陌生的面靥属于施于面颊酒窝处的一种妆饰;花钿属于唐朝女子会在眉心、与嘴角画动物、植物,有红、绿、黄三种颜色,以红色为最多,以金、银制成花形。在《杂五行书》的"人日卧于含章殿檐下,额上,成五出花,"和《木兰辞》中的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都有相关记载。

《长安十二时辰》网络剧中女性妆容

服饰上借鉴了敦煌壁画的冠服之秀美华丽,妆饰之奇异纷繁,令人目不暇接。以金银彩绣为饰,服饰色彩与各国服饰精华,融会贯通。初唐色彩温柔谐和, 盛唐色彩鲜艳浓郁,一般为红、浅红、淡赭等。

《长安十二时辰》与敦煌壁画

《长安十二时辰》里有很多细节上处理源于敦煌壁画,无论是对于唐朝服饰妆容的解析还是色调上的搭配。敦煌壁画是敦煌艺术的主要组成部分,其规模宏大、技艺精湛、内容丰富。

敦煌壁画与其他宗教艺术一样,主要以描写、活动、关系为主,将人们善良的愿望寄托于神灵。敦煌壁画的表达手法和内容形式多数源于生活,表达了创作者强烈的民族情感。而这部剧里很多的考究都源自于敦煌的壁画,为电视剧提供了大量的朝代细节和还原根据。然而,现存的敦煌壁画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极大的损失,近代以来,外国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人的卖国下,敦煌洞窟大量的重要文物被盗取。

敦煌壁画前世今生

19世纪20年代,西方国家完成工业革命,由于缺乏原材料和资本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大面积掠夺和占领落后国家。因为清政府的落后腐败,导致列强开始掀起瓜分中国东部地区领土的狂潮。但这并不能满足疯狂的侵略者对西北地区的进攻,远在东部地区和处于剥削中的中国人民,还不知道干旱的沙漠地区深处以及残破的洞窟中,埋藏着大量的稀有古物,中国大量文物丢失和抢夺的重要原因,也就是因为卖国贼王道士与列强之间的交易:

1907年6月21日,第一个来敦煌盗宝的是斯坦因。起初对于斯坦因的花言巧语,王道士还存在疑虑和害怕,没有与其进行交易。在斯坦因假装自己是从遥远的印度来的佛教信徒和玄奘法师的追随崇拜者后,愚昧虔诚的王道士便和斯坦因相互勾结。并且斯坦因用很少的几块银元和绝对严守秘密的保证,前前后后换取了整整24箱写本,以及5箱经过仔细包扎好的绢画或刺绣等艺术品。它们经过1年零6个月的长途运输,在1909年1月顺利抵达伦敦,收藏于英国博物馆。

1909年2月25日,第二个前来敦煌盗宝的是法国人伯希和。伯希和以600两银子和王道士换得了藏经洞写本的精华,拿走的经文多数属于极其稀少的珍品。同年12 月,伯希和回到河内的远东学院,从藏经洞劫得的大批文献安全运抵巴黎,收藏于法国国立图书馆。与此同时,北京众多著名学者前往伯希和寓所参观和抄录,发掘珍贵的写本丢失,立刻上书清朝学部。然而王道士早在官府清点之前,就已经把一些比较好的写本转移收藏起来。前来押运的清朝官吏对其并不上心,并没有把藏经洞文献收拾干净,沿途又遗失了不少,造成了极大的损失。

1914至1915年间,最后一个来敦煌盗宝的是俄国人奥登堡。率领俄国考察队来敦煌活动,他们测绘了莫高窟四百多个窟的平面图,拍摄大量的照片和拿走大量材料,虽然是最后一个来的但是收获数量依旧巨大。

敦煌珍宝的被盗和遗失,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惨痛的代价。对于现仅有的珍宝,同样由于不同因素的影响而导致损坏。石窟遗址及其文物受损所产生的原因一个是环境因素的造成的,一方面与石窟遗址的工程地质有关,另一方面与石窟遗址的气象环境也有着密切关系;另一个原因则是与壁画的制作材料及结构,壁面所依附岩体的矿物组成及水文环境所造成的。

莫高窟

敦煌莫高窟的岩体属于钙泥质接触式胶结砾岩, 由于岩体整体较为松散、孔隙率大, 容易风蚀、风化,从而导致崖面上部被风蚀、雨水冲刷后,斜坡上形成一层沙、碎石,且多危岩易坍塌,所以洞窟内壁画和彩塑破坏十分严重。80 年代对西千佛洞的加固,对防止岩体坍塌起了很好的加固保护效果。

壁画的制作材料及结构,壁面所依附岩体的矿物组成及水文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使壁画产生了各种类型的病害。例如壁画颜料的变色褪色;壁画颜料层的起甲和裂缝;颜料层霉变、污染等等。60 年代末,选聚醋酸乙烯乳液和聚乙烯醇为修复敦煌壁画的原材料,其中陆续修复的壁画多打3000平方余米。

莫高窟

敦煌壁画的巅峰时期

唐朝时期的敦煌壁画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的巅峰时期,它与盛唐的背景同时也是息息相关的。在文人的笔下有不少的描述,例如

杜甫的《忆昔二首》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宫中圣人奏云门,天下朋友皆胶漆。

百馀年间未灾变,叔孙礼乐萧何律。

"忆昔开元全盛日"将唐朝进入开元盛世时的景象描绘得栩栩如生,小城市中万家人口的磅礴景象展示于眼前。一方面,唐朝的开元盛世使唐朝进入全盛时期,统治者政治清明、任用贤能,很大程度上让唐朝的局面进入国盛民富,民风淳厚秩序井然的新阶段。人们安居乐业,各得其所,天下太平祥和。社会风气良好,人们互相友善,关系融洽,百馀年间,没有发生过大的灾祸。

另一方面,封建社会的经济从根本上依赖于经济结构,在唐朝以后经济关系发生了重要的变化。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耕作技术的不断完善,小农经济的发展,促使手工业、农业、商业空前繁荣,"三业"都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峰时期。粮仓里的粮食储备充足,社会秩序安定,天下太平没有寇盗横行,只有络绎不绝往来的商贾和车辆。

除此之外,在安史之乱之前,民族关系实行的是和解政策,唐朝的边疆体系开始走向世界开放。促成了路上丝绸之路的崛起,推动了周边国家和中国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在《唐六典》有相关资料的记载,来大唐朝贡的国家就有70多个,周边政治体系为中国提供了丰富的物资和文化资源。随着路上丝绸之路与边境国家的往来,从西安往西沿河西走廊向西的丝绸之路沿线,发展成为中国古代最繁荣昌盛、商业贸易最发达、最富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地区。荷西走廊也是中原农耕文化、游牧文化、西域文化融合交流的地方。

正是因为如此,壁画上的元素也受到了唐朝历史的很大影响,例如在《大唐西域记》中玄奘游历印度、西域的游历见闻,详细的记载了有关于佛教的故事。而在其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飞仙壁画,飞仙是与的复合体。神话传说中二人一个善歌,一个善舞,形影不离,融洽和谐,是对恩爱的夫妻。早期壁画的飞天,笔法简单朴实的对繁琐的生活进行描绘。而到了唐代时期的飞天以及完全中国化的飞天,心态制式、色彩运用都上升到了最高境界。表现的主题从佛传神话逐渐与平凡生活相融合。

飞天神女

李白云:

"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带,飘浮"最能表达其意。多种多样的飞仙,有的婀娜多姿,手托花盘,漂游于云;有的脚踏祥云,身轻如燕,徐徐降落;有的沉鱼落雁,出尘脱俗,舞动身姿。”

敦煌壁画中的精品不胜枚举,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壁画里的艺术瑰宝。

今天关于敦煌壁画的发文就到这里。看剧,了解历史艺术,玩收藏。感谢藏友对老杨的支持,谢谢。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93606.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