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钦斯曾经说过:“教育的目的在于能让青年人毕生进行自我教育。”如果将人的一生划分为三个阶段,那么在幼年成长期,父母的教育影响无异于最为深刻,尤其在一些性格品行的小细节方面,父母的行为举止,向来是孩子最喜欢模仿、学习的对象。
祖上三辈起,都生活在潍坊的张家,在前两年的时候,接连将家中的一儿一女都送进了国内最顶尖的学府——清华、北大。父亲由于支撑起一个家的生活费用,只能放弃家里的几亩田地,而选择外出打工,所以对于张家姐弟来说,从小到大,最常陪在自己身边的就是母亲,而母亲的一言一行,一直以来都是激励自己前进的最佳榜样。
母亲魏金芳只有初中学历,甚至在初中没有读完,就因为家庭原因而辍学,开始进入社会打工补贴家用。对于孩子的教导,魏金芳向来遵循“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无论是从小到大对孩子礼仪的教导,还是对孩子教育上的督促,魏金芳少了点慈母的“宽容”,反而多了几分严父的“严格”。
写作业的时候,必须专心致志,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不能三心二意四。是魏金芳给孩子定下的第一条规定,由于忙于地里的庄稼,还有照顾家里的老人,魏金芳能够在孩子教育上花费的时间,少之又少,所以只能依靠孩子之间的相互督促,还有从小定下规定,让孩子形成学习反射。
虽然生活有些艰难,但是好在孩子的学习成绩一直非常稳定,虽然每次跟老师的对话中,魏金芳总是会得到对于孩子肯定的表扬,但是在她看来,这样顺风顺水的表现,对于孩子来说,也许并不是一件好事。
曾经在跟孩子的对话中,魏金芳发觉到,儿子对于高考有着百分之百的把握以及自信心,甚至到有些盲目的地步,对于可能发生的失误或者失利,在他看来似乎完全不可能发生,这在魏金芳看来,其实已经有些不对的苗头。
在进入高三的第一次模拟考,由于疏忽,误将答题卡抄差行,让他的成绩从之前的班级第一,落到了班级的第15名。这次的失误,却让魏金芳送了口气,甚至感到有些庆幸,因为她无比清楚的意识到,有时候失利才会使人进步,尤其面对高考这样存在偶然性的考试,也需要时刻保持着警惕。
这次的考试失利,让张家姐弟俩都万分警惕,对于他们来说,最可怕的不是题目难度加大,而是一时的成功蒙蔽了眼睛,只有时刻保持警惕,才能顺利度过高考,实现自己的大学目标,而所幸,最后的结果没有辜负一家人的期望。
精彩文章回顾:
粗心是性格原因?衡中数学老师:我用3个技巧,解决学生粗心问题
如果你的孩子8-15岁,请重视1个科目学习!不然很难考上好大学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9338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