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 「视点」羡慕吧~北京城市副中心有颗“绿心”

「视点」羡慕吧~北京城市副中心有颗“绿心”

阅读提示

在北京城市副中心,一片规模近万亩的城市森林雏形已出现在北运河南岸。据了解,北京城市副中心城市“绿心”以“千年惠林”为规划愿景,被命名为“东方绿星”,是副中心重点功能区之一,建设面积约11.2平方公里。“绿心”绿化布局为“一核、两环、三带、五片区”,不仅是城市的生态中心,还是市民日常休闲、主题游乐、生态观光的重要场所。这片开放的生态绿色空间,将成为北京城市副中心最具生命力的新地标。


在京杭大运河北端,一片规模近万亩的城市森林已初具规模,用不了多久,市民就可以在运河南岸这片森林中骑行、漫步,了解二十四节气;小动物和其他鸟类也可以在这里觅食、繁衍、安家落户。这里就是位于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城市“绿心”,它以“千年惠林”为规划愿景,被命名为“东方绿星”。


事实上,为北京城市副中心增绿添蓝的脚步始终未停歇。数据统计,自2016年以来,副中心已累计完成绿化建设16.8万亩,其中新增林地绿地6.6万亩、改造提升10.2万亩,建成了5处大尺度郊野公园和森林湿地,建成各类公园16个。副中心围绕建设城市“绿心”构建的生态格局已经初步形成,为构建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蓝绿交织的北京城市副中心生态布局。何建勇 摄


“城市‘绿心’是北京城市副中心重点功能区之一,位于城市副中心一带一轴交汇处,规划建设面积约11.2平方公里,其中总绿化面积约7.39平方公里,是未来城市副中心最具生命力的新地标。”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副局长高大伟介绍,目前还在建设的区域位于城市“绿心”西北部,总用地面积约293公顷,剧院、图书馆、博物馆3个公共建筑与地下共享设施的建筑控制线范围约80公顷,地上总建筑面积约19万平方米。


“到今年年底,副中心‘绿心’城市森林公园就能完成7000亩新建绿地的主体种植。到明年,一座集生态修复、市民休闲、文化传承于一体的城市森林公园,就会正式展示在大家面前。”高大伟说道。


都市森林

与城市融为一体

“千年守望林”占地36.5公顷,是北京城市副中心启动建设之后,最早建设完成的一片标志性森林。站在“千年守望林”最高处的文昌轩,凉风习习。向北眺望,一水之隔就是副中心行政办公区;放眼南望,是看不到头的万亩城市“绿心”——“东方绿星”。这一派风光,恰如文昌轩上的一副楹联:“万木拱翠拥袖底,千年守望泛心头。”


“城市‘绿心’是一片开放的生态绿色空间。”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相关负责人介绍,从《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绿色空间系统规划图》中可以看到,北京城市副中心绿化布局中心就是城市“绿心”,即在城市中央或者多个城市组团围合起来的绿色空间。从图上看,在行政办公区的南侧,在六环路、京津公路和通州北运河之间,一个深绿色扇形面积上赫然标示着城市“绿心”。“这片城市‘绿心’的面积比行政办公区的3倍还要大。按照9.8平方公里的绿色景观来计算,也比3个颐和园的面积还要大。”上述负责人说道。


“副中心城市‘绿心’在设计阶段,我们就提出以‘开放共享的市民活力中心、多元体验的生活风尚中心、科学有序的生态治理示范、永续生长的生态城市森林、东方智慧的特色文化名片’为目标,力求打造‘万亩城市森林、百万乔冠树木、百种乡土植物、二十四节气林窗、四季景观大道’融为一体的城市森林,这也是我们打造城市‘绿心’的初衷。”高大伟表示,建一座城市,首先建一片森林,用生态划分城市格局,这是对以往城市建设模式的一个突破和创新。


据介绍,按照北京市委、市政府审定的城市“绿心”绿化规划方案,市园林绿化局会同北京城市副中心投资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投集团)、通州区政府等相关部门,在2018年已先期完成的1000亩“绿心”先行启动区绿化建设的基础上,今年春季全面启动了剩余7000亩的“绿心”绿化建设工作,4月份还圆满完成了首都群众义务植树活动的保障任务。


北京市园林绿化局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副中心城市“绿心”建设已累计堆砌土方440余万方,种植各类乔木、亚乔木6万株,灌木4.5万株。


大尺度的绿色生态空间还需要一座观景塔作为“绿心”标识。据了解,“绿心”内将设立一座20米高的森林瞭望塔,既能远眺大运河,也能满足森林防火监测的功能需求。为了增强城市“绿心”的方位辨识度,还在“绿心”的东南西北4个方位设置了主入口,并在门内侧配套建造了广场。


放射性布局

突出“一核、两环、三带、五片区”

据了解,在绿化设计方面,北京城市副中心城市“绿心”突出“一核、两环、三带、五片区”放射性布局,绿化建设新增绿地面积8400亩,同步实施“留白增绿”临时绿化1700亩。


“一核”即为生态保育核心区。东方化工厂是生态保育核的核心区域,总面积1200亩,采取植物种植的方式实施生态修复,外围通过植物进行隔离,同时将东方化工厂门区、道路和地基予以保留,建设一处老工业遗址回归自然的动植物乐园。


“两环”分别为星形健身步道环和二十四节气环。星形园路环将打造成为一条彩叶林荫大道,总长度5.5公里,由一条8米宽的骑行道和一条3米宽的健康步道组成,沿线将种植6排,共计6000株大树;二十四节气环沿星形园路两侧布置,每个节点将选取一种代表当季物候的节气树,营造24个景观林窗。


作为动感活力环、二十四节气环的“两环”将围绕着生态保育核,成为城市“绿心”最主要的功能联系纽带。生态保育核外围长达5.5公里的星形园路与路旁绿植已经初步形成。两条道路中间设置宽窄不等绿化带,形成了休憩绿岛。


据北投集团绿心项目部项目经理魏国介绍,道路沿线总共会种植约6000株高大彩叶乔木。“虽然现在看还比较普通,但到了深秋季节,整条路就会变成金色星形景观大道。路旁种植的小叶白蜡和银杏,到了那时将率先变黄,与周边的林木形成色差。从空中望去,就好像在翠绿的森林中出现了一条金色项链。”魏国说道。


按照规划,一条二十四节气环将沿星形园路两侧布置,游客走到不同的地方,就会看到不同种类的树木。“春天的部分就采用了桃树、海棠等树种,能让市民闻到花香;到了夏天的部分能看到梧桐;到了秋天能观赏到枫树、银杏等彩叶;冬天则是雪松,象征着雪落无声。”魏国说道。


城市“绿心”星形健康步道环。何建勇 摄


城市“绿心”与通州区绿道系统相串联,成为市民骑行、健跑和慢步的好地方。据了解,在树木的选用上,副中心城市“绿心”多使用杨柳榆槐椿等北方乡土树种,共种植乔木及亚乔木114种。高大伟表示:“树木外形不经人工雕琢,保留最自然的状态,增加了公园绿化的野趣,同时保留完整的近自然城市森林系统。原先工厂和村庄里大乔木我们也保留了下来,其中不少还是原先农民自己家院儿里的老槐树、老枣树。”


“三带”分别为六环路景观带、大运河景观带、运河故道景观带。六环路景观带将结合六环路高线公园同步实施,目前正在开展前期工作;大运河景观带为现状;运河故道将在这次“绿心”建设中实施,将其打造成一条展示古运河文化生态景观带。


在城市副中心,北运河、潮白河、温榆河、运潮减河穿城而过,水城共融、蓝绿交织。而未来在城市“绿心”,还将恢复2.5公里长的运河故道景观带,展现通州独特的运河文化特色。


“摊开改造以前地图就会发现,城市“绿心”所在地,原先有着上码头村、小圣庙村,这些地名至少有着数百年的历史,本身就带着浓厚的运河文化。”高大伟表示,恢复后的运河故道将成为城市“绿心”的诸多水系之一,沿岸通过建设下沉式透明栈道,直观展示古道的遗址,通过种植水生植物,改善水质,结合微地形进行河岸生境的重塑,并利用石拱桥、四角亭、分叉岛、河堤柳、岸边草,重现当年“波分凤沼”的场景。


而城市“绿心”的“五片区”则包括文化区、科普区、雨洪区、市民区和体育区,承载着市民日常休闲、主题游乐、生态观光等功能,体现了城市“绿心”为民惠民的功能特征。


其中,文化区结合三大文化场馆和运河故道,是未来副中心重要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将开展文化创意、运河文化体验、节日庆典等文化活动;科普区围绕森林植被、森林土壤、森林恢复等森林主题,以植物为设计重点,展示城市森林树木不同特征;雨洪区以蓄涝景观湖为代表景点,结合副中心城市改造,打造特色樱花主题园,周边辅以桃、杏、海棠等春花植物,营造早春开花植物的景观特色;市民区以周边居民为主要服务对象,尤其是针对儿童和老年人活动打造尺度宜人的游憩开放空间;体育区结合规划的体育场馆,为周边市民提供全民健身、小型露天球场等体育活动场地。

从荒凉到葱郁

旧厂区成为生态保育核

沿着蜿蜒的青砖步道前行,道路两旁绿意葱茏,每隔几十米远还能看见成片的花丛。这片位于城市“绿心”东侧的,就是占地约300亩的小“绿心”。小“绿心”这片土地曾建有100多家企业的厂房,拆迁腾退之后,自去年先行启动建设,如今已基本建成。9000多棵乔灌木在这里扎根,彻底“美颜”不说,还为鸟类虫类营造出一大片适合生活的近自然生态环境。


而更大的“绿心”,则位于不远处的原东方化工厂旧址,这也是“东方绿星”名字的由来。作为新中国工业的标志之一,东方化工厂部分遗迹已成为城市“绿心”的一部分。保留下1860平方米的工业厂房,作为游客服务中心,在新时代发挥新作用。


沿着通州滨河南路一路前行,穿越六环路,过不了多久,一道红色的大门拦住了前方的路。这里就是原东方化工厂的北门。厂区占地128万平方米,曾有千余名员工。1984年,中国第一套由日本引进的丙烯酸及其酯类装置就是在这里建成投产的,从此结束了国内该产品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


随着北京产业升级更新,东方化工厂于2012年停产。停产后,荒凉的厂区周边变成了城乡接合部。作为城市副中心“绿心”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工厂周边棚户区改造项目随之上马。


2017年,东方化工厂厂区周边棚改项目开始实施,范围主要涉及通州区永顺镇、张家湾镇、梨园镇等3个镇9个村,涉及集体土地面积约475公顷、国有土地面积约429公顷。


项目有关负责人表示,东方化工厂周边棚改工程的实施,不仅为城市“绿心”建设创造了条件,也大大改善当地百姓居住条件、大幅度提升生活品质。目前,棚改项目回迁安置房已开工,预计2020年底、2021年初就能入住。


如今,向旧厂区里面望去,曾经忙碌且高大的生产设备已不见了踪影,大门与门口国旗杆下“同心拼搏 务实开拓”的标语保留了下来,成为这里少数保存下来的工业遗存。运送树苗和土方的大车正忙忙碌碌,而这些刚刚栽种下来的苗木,正等待着时间带给他们变化,成长为一棵棵参天大树。


据魏国介绍,原先东方化工厂的核心区域,将会成为城市“绿心”的生态保育核。在这片生态保育核里,将会通过保留自然植被、植物播种、种植混交林等多种方式,构建起不同类型植物群落。


优美的自然环境,也会成为动物栖息的天堂。未来,在生态保育核里,刺猬、喜鹊、绿头鸭等野生小动物及鸟类将在这里安家落户。保育核内还会预留动物迁徙廊道、种植动物可以食用的植物,构筑居住巢穴,提供水源,为小动物们营造栖息地。还会通过对环境的监测,实时掌握环境参数,确保环境风险可控,保障环境安全。“保育核的边界未来会设置软隔离生态缓冲带和灌木丛,外来游客只能通过预约游览的方式来参观这片区域,为的就是减小人类活动对动物生活的干扰。”魏国说道。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让城市“绿心”听得见、摸得着

现如今,在北京城市副中心,万亩城市森林与大运河万顷碧波交相辉映,一幅蓝绿交织、水城共融的美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截至去年底,副中心共启动实施项目81个。在行政办公区,新增公园绿地121公顷。在“东部生态绿带”上,围绕副中心生态环境建设,密切协调北三县和顺义区,共同推进东部生态绿带建设,完成绿化面积8万亩,大尺度生态屏障初具规模。在“西部生态绿带”上,完成绿化面积4.4万亩。在“环城绿色休闲游憩环”上,已建成6个公园。


而在城市“绿心”的建设中,也处处体现着绿色发展的理念。此前拆迁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垃圾,还会进行再利用,作为铺装、垫层材料。由此可以综合消纳场地内建筑垃圾约100万立方米。


在施工进展方面,“绿心”绿化施工建设共分为14个施工标段,通过公开招标优选出行业内14家大型国企,参与施工建设。经过今年春季施工,“绿心”的整体地形、主要园路及沿线绿化已基本成型。各类起伏变化地形将成为此次“绿心”建设的一大特色;规划长度5.5公里的星形园路,已完成5.15公里路床碾压工作;沿线6000株行道树及可视区域大乔木种植已基本完成,林荫大道景观初见成效。


副中心城市“绿心”一角。何建勇 摄


按照“就地平衡、资源再生利用”的原则,已完成440余万立方米的土堆筑,其中100万立方米为场内拆除建筑及硬化铺装的渣土,100万立方米为绿化挖湖堆山就地平衡土方,其余为北投集团在实施城市副中心建设项目中需要外运的土方。


同时,本着“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原则,副中心城市“绿心”还将满足50年一遇的雨水不外排的规划要求,蓄水能量将达到105万立方米。将通过雨水花园、景观湖、运河故道、植草沟和道路联通管涵来完成雨水的传输和汇集。


除了自然生态风光,今后市民来城市“绿心”还将听得见、摸得着。9月24日,在北京市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副主任郑皓表示,目前已经完成了剧院、图书馆、博物馆三大建筑设计方案,预计将于年底开工建设。


据介绍,城市副中心剧院项目总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包含1500座的音乐厅、1600座的歌剧院、1000座戏剧院以及可容纳400~600人的多功能厅。


城市副中心图书馆项目建设内容主要包含了阅读、非遗展示、儿童阅览、多媒体电子阅览、智慧机械书库等特色功能,是一个集知识传播、城市智库、学习共享功能于一体的大型公共图书馆。


城市副中心博物馆项目总建筑面积约8.4万平方米,北侧建筑以序厅功能为主,南侧建筑以展陈、储藏空间及业务用房为主,建筑中部的水街是博物馆的室外展场,可露天展示石刻等大件文物。该建筑项目主要展示1911年辛亥革命开始的北京革命史、近现代北京城市发展历史及城市生活,与首都博物馆形成功能互补,实施差异化发展。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932403.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