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育儿 > 还在为孩子独立能力培养而烦恼?那是你不知道聪明妈妈的通用妙招

还在为孩子独立能力培养而烦恼?那是你不知道聪明妈妈的通用妙招

前几天去朋友家玩,还没进门就发现朋友愁眉苦脸的,问起原来是朋友的女儿笑笑的问题。笑笑今年已经是小学4年级的学生了,至今仍然不会自己整理书包,每天晚上做完家庭作业,就把作业本随手一扔,接着就跑到客厅去玩了,剩下的后勤工作,就都丢给家里的”阿姨“去做了。于是,小到装文具、削铅笔、装笔芯,大到第二天去上什么课,需要准备哪些书等一系列的工作,都是家里的”阿姨“一样样包办的,导致至今,笑笑还是连自己的课外书具体放在哪个位置都不知道。朋友现在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了,但是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小时候是想着笑笑还小,就请阿姨来包办所有事情,导致现在笑笑独立能力极差,这到底怎么办才好啊?朋友焦急地诉说着。

生活中,像笑笑这种现象还是很多,一个从小被包办惯了的孩子,自理能力往往很差,他们从小到大,处处离不开大人的照顾,最后就是养尊处优、心理脆弱、独立能力差、缺乏面对困难的能力和承受挫折的勇气。难道我们的孩子天生缺乏独立的能力吗?当然不是,事实上,我们的孩子不缺乏“独立基因”,只要提供适宜的环境,加上合理引导,他们也会成为令自己、家人自豪的独立一族。

美国著名教育家罗伯特曾提出,“独立性是现代孩子教育的十大目标之一,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至关重要!”孩子独立能力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因为这种能力是孩子自我发展的动力,是适应社会的基本素质。

首先我们看下,什么是”独立性“?

百度百科的解释是:意志的独立性是指人的意志不易受他人的影响,有较强的独立提出和实施行为目的的能力,它反映了意志的行为价值的内在稳定性。遇事有主见,有成就动机,不依赖他人就能独立处理事情,积极主动地完成各项实际工作的心理品质,它伴随勇敢、自信、认真、专注、责任感和不怕困难的精神。

惠施和庄子都是魏王的朋友。一天魏王分别送他们一些大葫芦的种子,对他们说:你们把这些种子拿去种,比比看究竟谁种的葫芦大,到时候我给予奖赏。惠施和庄子都高兴的领受了,并拿去种到了地理,惠施非常用心,每天施肥、除草、浇水;庄子就显得过于悠闲,从不施肥、除草,只是偶尔来看看,见没什么异常,就又顾别的去了。

过了不久,惠施的葫芦相继开始慢慢枯萎,最后一颗颗地死去,而庄子的却长的格外的好,慢慢地都开花结了果,;这让惠施很是奇怪,就跑来问庄子:“先生,为什么我那么用心地栽培,秧苗还反而死去了,而您从来不曾好好的打理,反而长的很茂盛呢?”

庄子笑着答道:“我也有打理,只是和你的方法不同罢了,我用的是自然之法,秧苗长的好就不用干扰它们自由生长,而你完全不考虑秧苗的感受,拼命地施肥、打理,反而干扰了秧苗独立生长的环境,最后也就不可能得到大自然的馈赠。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独立就是不过多的干扰。孩子是一群要出海的船,每一个家长每一个家庭都只是暂时的避风港,船终究是要经历风浪的,这期间会遇到许多暗礁,需要孩子勇敢地去面对去承担,家长是无法代替的,家长要学会给予孩子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孩子有更多的可能性和创造力。

那么,都有哪些原因导致孩子独立能力这么差呢?

  • 首先,家长不重视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

很多家长自身就有这样一个错误认知:认为孩子还小,还不懂事,能做的事情极少,不需要培养独立的能力,等到孩子稍微大一些,再培养他们的独立能力也不迟;或者热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比什么都强,只有文化知识才值得学习;还有的家长认为自己所受的磨难已经足够多了,不能再让孩子吃苦受累,应该让他们生活的舒服些,这些看似“爱”的观念往往害了孩子。

  • 其次,轻易满足孩子的物资需求

很多家长都抱着“再穷不能穷孩子”的信念,孩子要什么就给买什么,尤其一些工作忙的家长,总是习惯用物质来表达或者弥补对孩子的爱。这样会使孩子养成不珍惜物品、讲究物质享受和不体贴他人的坏性格,并且缺乏对理想的追求,毫无忍耐和吃苦精神。

  • 最后,家长的”过度包办“

不少家长将孩子视为“小皇帝”、“小皇后”,宠爱有加,娇惯无比,甘做他们的保姆,生活生包揽一切,学业上越俎代庖。数据显示:上海、天津对中小学生的一项调查表明,51.9%的学生长期由家长整理生活、学习用品,74.4%的学生在生活、学习上离开父母就束手无策。甚至有的上小学的孩子还要父母搂抱着睡,依偎着坐。其结果导致孩子缺乏爱心,丧失自信,形成依赖、懒散和懦弱的不良个性。

孩子总有一天要离开父母去独立生活,他要凭借自己的能力立足社会,所以“爱”不应该成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绊脚石。家长应该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孩子进行教育,使孩子成为一个既有渊博学识,又有丰富生活经验与能力的人。

专家认为,3~6岁是孩子独立意识成长最快的时期,美国的幼儿教育家也曾做过一次试验,他们通过跟踪调差1500名孩子,发现大多数独立能力较强的孩子,基本上是在5岁前就有独自做某事的经验。

对于儿童独立自主性的培养越早越好,培养孩子独立能力一定要趁早!现在的父母都很重视对孩子早期智力的开发,但却忽视了对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

各个阶段,聪明妈妈是以什么样的形式推动孩子成长呢?

婴儿期:拍手——给予爱和信任。

在孩子婴儿阶段,父母最需要做的是与孩子建立牢不可破的爱和信任,而不是把他晾在小床里锻炼独立能力。及时有效地满足宝宝的基本需求和情感需求,这对稚嫩的宝宝非常重要。

幼儿期:放手——让他发现。

经过一年多的培养,亲子之间已经建立信任。而此时孩子会开始显露出独立的需要。通常这种需要建立在两个基础上:一是他发现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二是他具备了初步的爬行或行走等方面的自立能力。于是,孩子会迫不及待地发表他的“独立宣言”。父母在此时应该顺应孩子的要求,放手让他去发现。

少儿期:牵手——引入集体之中。

孩子就要上幼儿园了。这是一项非常艰巨、复杂,并影响他一生的事情。如何与人相处、学习社会技能等,是孩子真正迈向独立的重要过程。所以,他需要和小伙伴在一起。作为父母要尽可能为他创造机会,要有组织地、有规则地,引导他去适应和参加群体活动和游戏。

学龄期:助手——要有生存目标。

6~10岁是孩子性格和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父母可以借助孩子智力的提高和兴趣的增加,帮助孩子确立一个目标,然后制订一个实施计划。这个目标不必很大,但必须坚持。

前青春期:携手——允许孩子犯错。

孩子到了11~12岁,是最让父母犯愁的时候。此时的孩子会尝试摆脱父母,更愿意和同学在一起。这时父母应给他更多的耐心和宽容的环境,并要允许孩子犯错。

最后,聪明妈妈平时都是怎样引导孩子养成独立自主的好习惯的呢?

一、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鼓励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对孩子的成长很有益处。孩子在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时会有一种成就感,这种成就感会唤起孩子的自信,而这种自信心也是孩子取得成就的潜在动力。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就能培养孩子独立工作和独立生活的能力。

二、给孩子尝试的机会

随着年龄的增长似乎所有的孩子都会经历这样一个阶段,他们想要摸、抓一切东西,甚至放到嘴里尝一尝。这时,大人们会非常紧张地盯着自己的孩子,唯恐防不胜防时,孩子就把不该吃的东西放进了嘴里。所以,父母就把东西尽量放到孩子够不着的地方,不让孩子看见等。但是父母同样可以给孩子一个尝试的机会,让孩子尝一尝拿到的东西,如果这个东西不好吃,那么他以后就再也不会要了,这要比强行的禁止效果好上千百倍。

三、培养孩子做事的条理性

父母要培养孩子做事的条理性。可以建议孩子保持卧房的整洁,让孩子学会整理房间,叠被子和自己的衣服。晚上睡觉前把自己的东西收拾好,把玩具放在橱柜里等。整理玩具和衣物这些基本的动作,有益于孩子手眼协调能力的发展,同时还能让孩子学会自理。自理能力对将要上幼儿园的孩子特别重要。

另外,3~6岁的孩子喜欢承担一些家务,如倒水、择菜、放置碗筷等,这有助于促进孩子的运动能力发展,家长可以有意识地安排孩子完成一些家务。

四、鼓励孩子自己动手

其实,家长多给孩子动手的机会,就能很好地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而不用亲自去帮助他,只要教会了孩子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是对孩子最大的帮助。

家长要学会适时放手,把责任推给孩子,让孩子自己尝试,不断积累经验,大人尽量不要替他做。大人退一步,孩子进一步,这就是成长。

欢迎【关注、转发、点评】笔目鱼亲自育儿,分享亲子育儿知识,越多分享,越多收获,一起学习,一起成长。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909925.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