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三国演义》:华容道是关羽的败笔?还是诸葛亮"套路"关羽?

《三国演义》:华容道是关羽的败笔?还是诸葛亮"套路"关羽?

按照《三国演义》所说,赤壁一战,孙刘联合大败曹操。诸葛亮巧借东风,周瑜火烧赤壁,曹操兵甲死伤不计其数、战船被焚烧几千艘。大败的曹操不得不率余下不多的部下逃亡。既然诸葛亮早就算出了曹操的逃亡路线,为什么派赵云、张飞只是打散曹操残余部队和吓唬曹操?既然他知道曹操昔日对关羽有知遇之恩,又为什么又非让关羽去曹操必经之路华容道做最后的堵截?明知道关羽不会杀曹操,为什么又非要让关羽立下军令状?对于关羽来说,华容道是他的"败笔"还是诸葛亮的"套路"?

赤壁之战,公元208年,东汉末年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军百万之众南下伐刘备、孙权。处于弱势的刘备和孙权在各自谋士的分析下联手抗曹。在长江赤壁一带,火烧赤壁大破曹军。这是历史上为数不多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

根据罗贯中《三国演义》,赤壁战败后,诸葛亮已经算出曹操的逃亡之路。于是,他先派赵云在乌林通往荆州的路上拦截曹操。对赵云说:"子龙可带三千军马,渡江径取乌林小路,拣树木芦苇密处埋伏。今夜四更已后,曹操必然从那条路奔走。等他军马过,就半中间放起火来。虽然不杀他尽绝,也杀一半。"然后又让张飞堵在曹操去往北彝陵的路上,对张飞说:"翼德可领三千兵渡江,截断彝陵这条路,去葫芦谷口埋伏。曹操不敢走南彝陵,必望北彝陵去。来日雨过,必然来埋锅造饭。只看烟起,便就山边放起火来。虽然不捉得曹操,翼德这场功劳也不小。"果然正如诸葛亮算到的那样,曹操也确实走了这两处地方。

等诸葛亮军令下达的差不多的时候,关羽就着急了,正是建功立业的大好时机怎么能少得了我关云长呢?于是也要领命去杀敌,诸葛亮对关羽说:"昔日曹操待足下甚厚,足下当有以报之。今日操兵败,必走华容道;若令足下去时,必然放他过去。因此不敢教去。"也就是说,当年曹操有恩于关羽,故诸葛亮放心不下,不让云长去。其实这不过是诸葛亮的激将法罢了。但是诸葛亮既然这么不放心,有为什么非要让关羽去华容道呢?

其实,从诸葛亮的安排上我们就能看出来,诸葛亮让赵云堵在半路放火吓唬曹军,曹军仓皇而逃。安排张飞亦是如此。所以啊,诸葛亮并没有下杀曹操的死命令,不让为何不让他们三个换一下,让关羽去乌林,赵云去华容道。想必赵云一定会取曹操性命。既然如此,他又为什么做这样的安排呢?其实诸葛亮知道曹军虽然败了,但打曹操的主力部队是周瑜啊,他为什么要杀了曹操让曹氏一方记恨刘备呢?这样的话这笔账不就都记在了刘备这里?为了刘备以后能够发展和立足,他知道曹操不能杀。

那这是不是对关羽的套路呢?其实也是也不是。我觉得诸葛亮这样安排的理由有两个,其一就是他明知道曹操不能杀,所以派一个不会杀曹操的人去,那这个人就是关羽。曹操对关羽有恩,关羽又最讲信义,所以诸葛亮不如做个顺水人情让关羽前去,关羽不杀曹操便报答了昔日之恩,也全了关羽注重信义的形象。既然他知道关羽不会杀曹操,又为什么让关羽立下军令状呢?我觉得这正是第二个原因,孙刘联盟,我东吴出兵花了大力气打败曹操,你刘备干什么了?你不得立点功吗?所以诸葛亮就安排赵云、张飞、关羽去堵曹操啊,既要让部将立功,又要让东吴看到我们这边也没有闲着啊,我去堵曹操了,堵到堵不到,杀不杀得掉曹操那就另当别论了。让关羽立下军令状,其实有点让关羽背锅的样子。这样一来东吴就不能怪刘备了,也让全了关羽的忠义形象,但总得让关羽有点付出。

那华容道是关羽的败笔吗?我觉得不是,关羽什么样的人?一个视忠义比性命还重的一个人啊。所以他去华容道,当曹操讲起昔日之事时,他就犹豫了,他不能忘恩负义让天下人耻笑啊,所以他宁愿违抗军令也要注重信义。所以我认为华容道并不是关羽的败笔。

综上,我们分析了诸葛亮对赤壁之战的善后工作的安排。诸葛亮对关羽的安排也并非套路,只是考虑到此时的刘备势力还很弱,从大局考虑曹操不能杀、更不能引火烧身;华容道也并非关羽的败笔,更是全了他注重信义的良好形象。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906737.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