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生 > “四气五味”防病养生

“四气五味”防病养生

“四气五味”最早记载于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的《神农本草经》。神农氏尝百草,先分有毒无毒,再分寒热温凉,为其定性(又称气),最后辨辛酸甘苦咸,为其定味。“气味”不同,其作用就有差异。

四气分为寒、热、温、凉四种。一般情况下,寒凉的食物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滋阴生津、通利二便的作用。温热的食物则有温中散寒、助阳益气、通经活血的功效。还有一些食物寒热不明显,性质比较平和,有平补气血、健脾和胃等功效。中医理论著作《素问》提到:“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平时喜暖怕冷、有风寒感冒、大便稀薄(不成形)等人群,可适当食用温热性的食物;常有口渴心烦、咳嗽痰多、小便黄赤、大便秘结等症状的人群,可食用寒凉性食物来保健。需要注意的是,日常饮食要“寒热并调”,即寒凉食物和温热食物并用,以防止寒或热过度。

五味,指酸、苦、甘、辛、咸五种气味,另有气味不明显者为淡味。无论食物还是药物,均有五味性能:一是具有阴阳属性,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二是五味具有不同的作用趋势与效能,辛味“能散能行”,有发散解表、行气活血的作用,多用于外感表证及气滞血瘀等。现代研究发现,五味的区别主要与食物中所含的挥发油、皂甙、生物碱、酚等化学成分有关。酸味“能收能涩”,即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这类食物大多含有机酸。体虚多汗、肺虚久咳、久泻久痢、遗精滑精、月经过多者,适当吃酸味食物有辅助治疗的作用。甘味“能补能缓”,有滋养补虚、缓急止痛的作用,一般含有糖类、甙类、氨基酸、脂肪等。苦味“能泄能燥”,有清热泻火、止呕止呃、通利大便、祛寒燥湿、泻火存阴等作用。咸味“能下能软”,有助通便、消散结块、益肾阴血。

正如《素问》中所说:“是故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皱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所伤也。”虽然人体有自我调节功能,偶尔偏嗜五味不会有特别大的影响,但长期过食某一味就可能导致脏腑功能失调,诱发疾病。因此要注意“谨和五味”,使各种食物合理搭配。例如,炒苦瓜时用少量辛热的辣椒作为佐料,可抑制苦寒。(据人民健康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900959.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