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一场秋雨一场寒。随着气温骤降,心脑血管疾病的“多事之秋”也拉开了序幕。众所周知,气温降低,不但容易引起血管收缩,还会造成交感神经兴奋,引起血压波动。
冬季为何难过?
气温低,寒冷刺激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导致心率增快,外周血管阻力增加,从而升高血压。
维生素D少 ,维生素D影响心肌的收缩功能,调节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和炎症反应。秋冬季维生素D水平下降,增加高血压、糖尿病、血管疾病以及心衰的风险。
胆固醇高 ,高胆固醇血症离冠心病只有一步之遥。胆固醇水平呈季节性变化,冬季胆固醇水平最高,夏季最低。
血压升高 ,冬季交感神经活性增加,升血压激素水平上升,导致血压升高和易波动,老年人更明显。
体力活动少 ,体力活动可以改善血管内皮功能,调节血管舒张功能,降低交感神经的活性,而冬季体力活动相对减少。
凝血活性增强 冬季纤维蛋白原和凝血因子VII等促血栓物质活性增强,会导致血管内皮损伤,促进血小板活化,更容易有血栓形成。
激素水平升高 ,冬季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等水平升高,会导致心脏兴奋性增加,外周循环阻力增加,升高血压,增加心脏负担。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要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均衡饮食、戒烟限酒、适度锻炼,避免剧烈运动,避免情绪波动太大。夏天多参加户外运动,为冬季储备充足的维生素D。寒冷天气注意保 暖,在气温零度以下和雪天时尽量避免户外活动,外出时要做好保暖防护。空气污染严重的雾霾天尽量减少户外活动,如要外出应戴上防雾霾口罩。要按时休息,避免劳累,多喝水,增强抵抗力,注射流感疫苗,预防呼吸道感染,严格遵医嘱用药。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同样剂量的降压药,在夏季可以把血压控制不错,能够达标,但在冬季就有可能效果不理想。季节交替时,高血压患者要做好血压监测,避免血压过高或者过低。出现血压升高或有头晕、头痛和胸闷等不适要及时就诊,遵医嘱调整药物剂量。
如果您有心脑疾病相关问题,可以私信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8999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