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双十一来了② 老板不参加双十一的4个顾虑和12个理由,句句扎心

双十一来了② 老板不参加双十一的4个顾虑和12个理由,句句扎心

阿里巴巴用20年时间,从一个只有“18罗汉”的公司,成长为“11万阿里人”的巨无霸组织,从一个网上卖货的不靠谱平台,成长为横跨金融、商业、物流、科技、云计算等高尖领域的“阿里巴巴数字经济体”。

阿里巴巴取得今天的成绩,固然有它独特的付出,一个天猫平台就孕育出54家上市公司,总市值超过一万个亿。



但这一万个亿的上市公司背后,还有无数的小商家,他们辛勤付出之后,不仅没有上市,连今年“双十一”的活动都不想上了!

为什么呢?往往他们面临四个顾虑:

顾虑1:

钱没赚多少,冤枉钱却花太多

首先,参加“双十一”不仅是报名参加活动那么简单。参加双十一的背后,往往意味着成本骤升。国外权威经济协会研究表明,“规模经济效应”也许不存在,商家参与一次“双十一”,不仅要承担提前备货的机会成本,还要提前大幅度提高当月的推广成本,增加更多不确定的风险。



其次,“双十一”既是全民的狂欢,也是全商家的狂欢,如此多的商家聚首一堂,谁排在前面谁排在后面,就是一门大学问。你备货了,你也提前宣传了,但你抢不到好位置,没有足够多的站内流量支撑,你依然没有销量。去年支持拼多多而反抗阿里“霸权”的那个品牌,今年还会参加双十一吗?



第三,赚的钱还没有花的多。一般中小商家产品定价较低,而参加一次双十一动辄好几十万,能不能回本还不好说。

第四,爆品销量大利润低,参加双十一和不参加双十一对它影响不大。尤其是90%以上的流量来自一个爆品的时候,容易因服务和物流“刷中差评”的双十一活动反而负面影响更大。

顾虑2:

准备不够充分,新品胎死腹中

相关研究表明,双十一活动期间,很多品牌都集中上新品,原因是新品可以“高起步”定价,然后再狠狠打折,回归到正常利润水平。但很多中小型企业缺乏有力的新品,或准备还不充分,于是干脆不参加双十一了。



还有的商家担心太狠的降价,会狠狠地打老主顾的“老脸”,伤客一千自损八百,不如不做。

顾虑3:

打乱营销节奏,影响日常销售

一些商家认为,店已经度过了亏钱赚客流的草创阶段,双十一期间品牌如果跟风打折,会影响前一个月和后一个月的正常利润销量,得不偿失。

一些商家有新产品即将推出,双十一赶牛上树式的促销会,破坏品牌的营销自身的节奏,让自己迷失定位。



还有一些商家,既想参加双十一赚钱,又不想降价原来的畅销产品,竟然在双十一当天把“热销产品”下架,如此勾当伤了一直关注它打折情况的客户的心,说不定新客户没涨多少,反而损失一批老客户。

顾虑4:

破坏愉悦氛围,客户体验变差

剁手为了什么?当然是为了快乐,折扣和剁手只是人们通往快乐的捷径。但双十一把剁手的快乐“异化”了,把剁手变成目的本身,剁手反而让客人们变得十分焦虑。



“我是不是买贵了?”

“是不是还有我不知道的折扣渠道?”

“他是不是涨价后再打折?”

“为什么这个产品销量那么低,是为了双十一赚钱而上架的新产品吗?”

“我关注的产品为什么没折扣?”

盲目参加双十一,不仅降低了商家的纯利润,更让客户在选品过程中迷惘和痛苦,口袋里的钱是有限的,享受双十一折扣的产品是无限的,于是有花呗的烧花呗,花呗剁光了,就用网商贷、信用卡或其他平台体现继续剁手......



客户还会陷入“49元消费陷阱”,在“还要凑49元”和“超过49元”之间来回摇摆、折腾和无奈。为了享受最大优惠,他们必须凑单;为了降低损失,他们又要想方设法去抹零。

最终,客户收获的最大消费体验就是“后悔”——后悔错过了优惠或后悔买太多用不上的东西。他们的悔意还会反映到未来1个月的消费上,要么捂紧钱包不舍得花费,要么捂紧钱包不愿意吃亏。

所以说,双十一是给有准备的人的翻身机会,不然就是喂饱顾客,吃撑平台,饿晕(措手不及的)商家。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899849.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