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府时代,由于实行愚民政策,以致于后期外国传教士来到日本,国民便轻而易举地相信他们,纷纷加入基督教组织,这让幕府统治者惊慌失措,于是极力阻止西洋人传教,还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只准与荷兰、朝鲜及中国买卖通商,并且规定只在长崎一地进行。
然而,这种自欺欺人的做法并不能奏效,国门还是被美英法等西方列强敲开,美国海军准将佩里甚至以坚船利炮迫使幕府与其订立不平等条约,并激发英法等国纷纷效仿,这样日本就面临着陷入半殖民地的危险,幕府统治越来越难以为继。
明治政府就在这样的背景下成立,政府领导人深知"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道理,认为日本之所以落后,受到西方"蛮夷"的欺凌,无非是教育落后,国民思想禁锢,没有充分发挥出聪明才智,以致于国家与西方的差距越来越大,而"落后必然挨打",日本也逃脱不了这个魔咒。
于是,一些有着欧美游学经历、思想开放的日本人以及国内知识界、文化界知名人士,都将眼光投向教育,以期通过提高国民的文化素养,丰富他们的学识,将国家建设得繁荣而强大,坚不可摧,让列强望而生畏,再不敢明目张胆地欺负日本。
那么,明治政府的"智囊团"是如何规划日本国民教育的呢?这就是小学与中高等教育各具特色、男女公民"因材施教"。
小学强势推行义务教育,忠君爱国思想贯穿其中
明治领导人尖锐地看到,要使日本走上强国之路,幕府的愚民政策必须坚决取缔,西方能够扬帆远航,在世界各地到处耀武扬威,迫使他国签署丧权辱国的条约,这与其雄厚的实力分不开,而实力的取得,归根结底源自教育的推广和普及。
为此,在明治维新5年后,政府高层要求适龄学童,不分男女,都必须上学读书,试图建成"在村中无家不入学,在家中无人不读书"的良好社会氛围。
义务教育激发了年轻人的学习热情,在他们看来,机会难得,必须抓住时机,以便日后能到大城市、到首都一显身手,为国尽忠。
据统计,到二十世纪初,男童入学率达到了98%,女童在93%左右,义务教育使得每个人的天分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为社会尽可能地贡献自己的才智。
不过,小学阶段的义务教育是与忠君爱国教育捆绑在一起的,在所有小学,每当举行节日典礼时,孩子们都要规矩严谨地对着天皇肖像,聆听校长诵读教育敕语。
尽管学生们对文言性质的敕语难以理解,但潜移默化中,他们能够感知天皇的仁爱,感恩政府的良苦用心,从而敬重天皇和他们的父母。
小学义务教育的实施并与忠孝教育相结合,使得教育从一开始就有着鲜明的导向,在提高全民教育并调动国民学习积极性的同时,还有意识地引导民众为国学习,这样双管齐下,便于培养爱国人才,矢志不渝地将知识运用到建设国家之中去。
中高等教育实行自愿原则,有一定的条件限制,但学风更自由
中高等教育不同于小学,反映在精神面貌和结构上,就是自由气氛更浓,学科广泛,进入到这个阶段学习的人,能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特长,选择所学科目,这样日后走上社会,才会有用武之地,并各尽其才。
国家为此开设了中学、"师范学校"、职业学校、通向大学的高中以及位于教育金字塔顶端的大学,各个接受中高等教育的人都可以对号入座。
只是告别小学,希望进一步提升自己学历的人,必须考虑各方面条件是否具备,首先面对的是入学考试,如果成绩合格,还得考虑家境是否殷实,如果承担不起中高等学费,只好望而却步,即便付得起高昂费用,家庭也要保证孩子安心、专心学习,而不是让他们在学习期间还要工作赚钱。
受条件限制,能接受中等教育的孩子明显要少的很多,但百万学生中有十万学生如愿以偿也算非常了不起,而这十万学生还不包括师范生和职业学校录取的学生。
就高等教育而言,那时日本有公立和私立高中之分,以男生为招收对象,不过到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末,各县按照国家规定,开始建有专门招收女生的高中。
截至1901年,包括东京第一高中在内的7所男性国立高中,年度入读学生已经达到5300人之众,为各所大学输入了优秀学生,成了日后建设国家的生力军,功不可没。
这些带着强烈的上进心来到城市求学的男女高中生,他们感受着城市的日新月异,内心充满着好奇和兴奋;沉浸在康德、卢梭、穆勒等哲学及文学大家的著作中,他们驰骋着想象,勉励自己为"新日本"建功立业,让青春多姿多彩。
当然,最终能够顺利进入包括东京帝国大学在内的7所名牌大学学习的人,更是凤毛麟角,清一色的男生,无疑是当时日本的国之骄子,他们徜徉在知识的海洋,描绘着多彩的人生画卷,擘画着国家的蓝图,谱写最美的赞歌。
有幸接受中高等教育的学生,他们无疑成了日本各方面的建设人才,有的甚至成了领军人物,引领着日本朝纵深方向发展,让国家行稳致远,在与西方列强的竞争中,底气更足。
男女性别不同,接受教育的作用也就有着根本性的区别
工业化时代的日本,虽然在小学阶段实行义务教育,使得女性能与男性一样走进学堂,一同接受基本知识的熏陶,并且一部分女生还能幸运地跨进中学甚或高中的门槛,继续汲取中高等学问的营养,但那个时期的日本,封建男权思想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妇女的地位依然显示出不平等性。
女性因其生理因素,尽管学识不亚于男性,但在现实面前,只能充当哺养者角色,在家庭中担任贤妻良母,并且对于政治、财产、自主权等一概被剥夺。
按照明治政府的要求,女性需要教育,唯如此,下一代才会有更好的教养,因此知书达理是每一个女子必须具备的品质,比起幕府时期妇女"无才便是德"要高强得多。即便妇女在厂矿企业干活,处理家庭事务,那也被视为在服务国家,因为在小学期间,学校就以教育敕语示人,要求每一个学生在未来的行事中,为国尽忠。
相对于女性而言,男子读书接受教育,其目的就是要为社会大众服务,以国家富强为己任,随时响应召唤,为国效劳。
总结
明治政府站在历史和现实的高度,决心以教育为抓手,推进全体国民文化素质的提高,以消灭愚昧,扭转幕府时代因实行愚民政策而导致的国家落后状况,为政策的贯彻实施,建设"新日本",缔造富强的国家,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
在推翻幕府统治后,国内百废待兴,而此时西方列强正在日本居高临下,盛气凌人,对此,明治政府果断作出在小学实行义务教育的硬性要求,体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魄力,以及一种无畏的冒险精神。而正是这种前无古人的创举,使得日本国民的整体素质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从而加快了国家建设的步伐以及这种建设的广度、深度和力度。
中高等教育的设立,使得日本各方面人才呈井喷之势,大家在不同的岗位、不同的层次、不同的领域,共同为国家的繁荣发展贡献才智,用热血和汗水,铸就了日本的辉煌,由此开创了日本千百年来未有之新局面。
男女教育目的虽然有别,女性的地位也没有达到很高的标准,但是通过对比,世人明显能够看到明治时期的女性,其受教育程度之高、在社会生活中参与度之大都是幕府时代无法比拟的,妇女用所学的知识,努力将自己塑造成贤妻良母型巾帼女才,为日本培养有教养的子孙,同样是在为国家做贡献,何况为数众多的女性在厂矿工作,她们创造的价值并不亚于男性公民。
总之,小学、中高等教育和男女教育尽管不同,但本质上都在为国家服务,在一齐创造了明治时代日本辉煌的同时,还将这种教育和知识薪火相传,让现在的日本继续受益,由此在经济、科技、文化等诸多领域,领先于世界。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8956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