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任帝王,是中原汉族的皇帝,也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天可汗,同时他也是辅佐父亲李渊建立唐朝的开国功臣。但是李世民作为唐高祖李渊的次子,却能当上太子,继而登上皇位,离不开一次著名的政变“玄武门之变”。
从西周初期,周公旦制定了嫡长子继承制以来,不乏诸子争储和权臣篡位的事件发生。但李世民宣武门政变却是在李渊还尚在人世的时候发动的,而且李世民射杀了太子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之后,李渊却淡定的说了句“世民啊,这些天我听信谣言,误会你了。”李世民立即跪在地上,抱着李渊痛哭。李渊就顺水推舟,让李世民做了太子。没过多久,干脆把皇位也让给了他,自己当起了太上皇。
李世民为什么不怕李渊,敢在皇宫门口动手杀兄弟?事情发生了,李渊的表现为什么那么淡定?玄武门之变当中,其实隐藏着不少谜团,今天笔者就来做个分析。
隋朝末年,群雄并起,李渊当时也在太原趁乱起兵,想要分一杯羹。当时跟在他身边的,就是一群太原功臣。按理说,这批人应该是劳苦功高,唐朝建立以后,应该都加官进爵,获得了不少回报吧?其实并没有,唐朝开国以后,李渊对于太原功臣,根本没封什么官,他就发布了一道诏书《褒功臣诏》,“加官进爵之类的,都是老一套了,我就不跟你们搞这些了,干脆给点别的赏赐,就赏你们‘丹书铁券’吧,也就是一块免死金牌。”
李渊这么做,摆明了是不希望太原功臣进入权力核心。原因很简单,当初李渊在太原起兵的时候,这群太原功臣根本就没想着要争霸天下,只是希望李渊能在太原做个割据一方的军阀,因为他们都是太原本地人,能找个人保护他们,他们就能老婆孩子热炕头,过好自己的小日子。
更何况当时太原还面临严重的威胁,北方的突厥一直虎视眈眈,附近还有个刘武周的军阀也在打太原的注意。太原功臣自然不愿意跟着李渊背井离乡,万一后院失火,一家老小可就都报销了。当李建成和李世民撺掇李渊攻打关中的时候,途中收到突厥勾结刘武周准备攻打太原的消息,这群太原功臣立马劝李渊退兵回援。也正是李建成和李世民力劝李渊坚持攻打关中,这才有了后来争霸天下的可能。此次事件,李渊也就对这群太原功臣记恨在心。
但坐了天下之后,太原功臣不想用,他只好倚赖自己的两个儿子,李建成和李世民。但是这两个儿子功劳都很大,可太子之位只有一个,既然给了李建成储君之位,总得给李世民相应的补偿。于是李渊就加封李世民为“天策上将”,位列百官之上。天策上将统领的机构叫作“天策府”,可以自行招募官员,组建自己的政治班底。我们熟悉的房玄龄、长孙无忌、李靖、秦琼等等都是天策府的成员。而且李渊还给了李世民三座铸造铜钱的炉子,也就是今天的三台印钞机啊。
李渊昏就昏在这里,他怕太子李建成权力过重,就扶持李世民用以制衡李建成。当时李建成因为帮助李渊处理朝政,拥有发布皇太子令的权力,这算正常,但李渊还允许李世民也享有相同的权力。这么一来,太子李建成统领下的东宫,和秦王李世民统领下的天策府,实际上都变成了唐朝的政治中心。李渊实行任人唯亲的方针,一直没能建立正常的官僚政治。
到了这一步,唐朝的政坛上正式形成了“一君两储”的局面。上面有李渊这个皇帝,下面有两个皇储,一个是明面上的皇储:李建成,还有一个是皇储的候补,随时可能挑战皇储的地位,也就是李世民。出现这种局面,是因为李渊信不过那些太原功臣,于是重用自己的儿子,接着又想在两个儿子之间玩平衡,导致李建成和李世民的关系越来越紧张。
所以,李世民能够在皇宫北门玄武门前射杀太子李建成,究其原因是李渊玩平衡玩过了火,才逼得兄弟几个刀兵相见,酿成了流血事件。这场宫廷政变的火种,其实就是李渊亲自种下的,他才是罪魁祸首!
你如何看待李渊玩火自焚
评论区交流一下~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8854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