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及其子孙,率无敌铁骑,攻城池,略疆土,建立庞大的元帝国,奈何野蛮的游牧民族,实在不懂安邦治国,元室基业不足百年,就落到了那个叫朱重八的乞丐手里,呜呼哀哉,引人欷歔。
皇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原名朱重八,幼时贫穷,曾为刘德地主放牛。至正四年(1344年)入皇觉寺出家为僧, 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起义反抗元朝, 至正十六年(1356年)攻占集庆路,将其改为应天府(今南京)。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命徐达、常遇春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 为号召,举兵北伐,以推翻元朝统治。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改元洪武。当年秋攻即占大都(今北京),结束了元皇室的统治。而后朱元璋又平定西南、西北、辽东等地统一全国。
明朝初期建都南京,成祖文皇帝迁都北京。共传十六帝,享国祚276年。 明历经洪武之治、永乐盛世、仁宣之治等治世 ,政治清明、国力强盛。中期经土木之变由盛转衰,后经弘治中兴、万历中兴国势复振。晚明因政治腐败、东林党争和天灾外患导致国力衰退,爆发农民起义。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思宗皇帝在煤山自尽,明朝灭亡。明代疆域囊括汉地 ,东北抵日本海、外兴安岭,北达阴山,西至新疆哈密,西南到达缅甸和暹罗(今泰国)北境,并在卫藏地区设有羁縻卫所。明代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皇帝君权神授,至高无上,不可侵犯。多民族国家也进一步统一和巩固。明初废丞相、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但同时也为中后期宦官专政埋下伏笔。明朝时期农民反封建斗争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明代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繁荣,大量商业资本转化为产业资本,出现商业集镇和资本主义萌芽。文化艺术呈现世俗化趋势。据《明实录》所载人口峰值为7185万 。
大明是中国历史上最有骨气的王朝,纵观明史300年,从未有过割地赔款、和亲、签约媾和的历史。成祖迁都北京,为的就是镇守北方国门,抵御外来入侵。明朝的皇帝,不管是英勇神武的还是荒唐无道的,都没有哪一个是贪生怕死的。哪怕是强汉、盛唐都曾有屈辱的历史。汉高祖被匈奴围困于白登山时,是靠送礼获救,而明英宗被俘,明朝政府直接拒绝敌人的要求,以财物换取明英宗性命,宁愿改立郕王朱祁钰为帝,也不愿屈服。而明英宗皇帝本人也宁死不屈,任凭野风呼号,泰山永不低头。无论遇到多大的压力,即便内忧外患,明朝也从不屈膝,更不会割地赔款。明末时期,形势紧张,明朝依然顽强抵抗、寸土必争。大唐玄宗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称霸寰宇,安史之乱时,也是弃都难逃。而明朝皇帝没有一个抛下自己的国门,敌人入侵,他们会在第一线守住国门。当李自成兵临北京城下,思宗皇帝的下属不是没有人劝他离开,奈何思宗坚定不移,不愿丢弃大明的血性,最终手刃妻儿,自尽煤山。帝王的血性缔造了人臣的血性,在明朝自缢殉国的义士空前的多思宗皇帝哀叹百官不来上朝时,他一定不知道,他的忠臣们已经在一天前以身殉国宁死不屈。大明皇朝何等傲骨铮铮。历史总是胜利者书写的,明朝在清史的恶意抹黑之下,成为了最不中用的王朝。可当人们真正了解了大明的历史,无不会被大明的骨气感染得热血沸腾。
明代茶业出现了较大的变化,唐宋茶业的辉煌,主要是体现在茶学的深入及茶叶加工,特别是贡茶,其加工技术精深令人叹服。到了明代,这种传统的茶学、茶业及至茶文化,经过宋元的社会动荡,发生了很大变化,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为当今茶行业的形态奠定了基础。明朝初期,贡茶仍然采用福建的团饼,到了明朝,太祖皇帝认为进贡团饼茶太“重劳民力”故下旨罢造“龙团”,改进芽茶。太祖的诏令,在客观上对进一步破除团饼茶的传统束缚,促进芽茶和叶茶的蓬勃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明朝茶业在技术革新、各种茶类的全面发展以及名茶的繁多上形成了自己的时代特色。
由于工艺技术的改进,中国的饮茶史至此从“点茶”茶艺进入到了“泡茶”茶艺时代。各地名茶的发展也很快,品类日见繁多。仅黄一正的《事物绀珠》一书中辑录的“今茶名”就有97种之多,大多数属散茶。明代散茶的兴起,引起冲泡法的改变,原来唐宋模式的茶具也不再适且了。茶壶被更广泛地应用于百姓茶饮生活中,茶盏也由黑釉瓷变成了白瓷和青花瓷,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衬托茶的色彩。除白瓷和青瓷外,明代最为突出的茶具是宜兴的紫砂壶。紫砂茶具不仅因为瀹饮法而兴盛,其形制和材质,更迎合了当时社会所追求的平淡、端庄、质朴、自然、温厚、闲雅等的精神需要。紫砂壶的制造出现了许多名家,如时大彬、陈远鸣等,并形成了一定的流派,最终形成了一门独立的艺术。因而说,紫砂艺术的兴起,也是明代茶叶文化的一个丰硕果实。
明代在散茶、叶茶发展的同时,其它茶类也得到了全面发展。包括黑茶、花茶、青茶和红茶等。青茶(乌龙茶),是明代首先创立于福建的一种半发酵茶类。红茶创始年代和青茶一样,也无从查考,从现存的文献来看,其名最先见之于明代中叶的《多能鄙事》一书。随茶叶贸易发展的需要,红茶由福建很快传到江西、浙江、安徽、湖南、湖北、云南和四川等省。在福建地区,还形成了工夫小种、白毫、紫毫、选芽、漳芽、兰香和清香等许多名品。云南的普洱茶,也是在明朝奠定了“贡茶”的尊贵地位。
洪武十四年,太祖皇帝率军入滇,次年克昆明,彻底消灭元皇室在云南的残余势力,也结束了蒙古人对云南的统治。之后几年,经过平定叛乱以及建立各种制度,逐渐将云南比较稳固的统一了起来。洪武十六年,将“普口”改称为“普耳”,划归车里宣慰使司管辖。万历年间,“普耳”又正式改为“普洱”。明代普洱茶得到了新的发展和突破,出现了压制茶,改变了茶的外形在唐宋时粗糙的样貌。普洱茶因为作为贡茶,很受朝廷赞赏,便极大地促进了普洱茶的发展。明朝时期以普洱为中心向外辐射六条茶东为马古道,将普洱茶行销至中国本土、西藏越南、缅甸、泰国等地,并转运到港澳、南亚,甚至欧洲。此时,以“六大茶山”主的西双版纳茶区,年产干茶8万担,达到了历史的最高水平。
《普洱府志》记载道:“普洱所属六大茶山……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十余万人”,由此可见当时盛况。明末方以智在《物理小识》有“普洱茶蒸之成团,西番市之。”这是“普洱茶”一名最早见于文字的记录:在这里,不仅正式用“普洱茶”一名,而且还道出了其制作方式为“蒸之成团”,主要销售地点是“西番”即藏族地区。李时珍药典《本草纲目》中也记有:“普洱茶出云南普洱”。明朝还在其地设官吏管理普洱茶的贸易,普洱茶逐渐走入其发展的鼎盛时期,在远离中央政权的云南极边之地得到蓬勃发展,最终成就了全世界茶叶大家族中,无论是外形还是内质都最为丰富的一颗明星。成化年间,官员们将云南车里宣慰司曼松寨所产的贡茶,奉呈宪宗纯皇帝,皇帝陛下饮后,圣颜大悦,当即指定曼松贡茶为专供。因冲泡后的曼松贡茶,茶叶不沉底而是直立悬浮杯中,圣人亲为赐名“大明江山屹立不倒”。
天子守国门,君主死社稷。铮铮铁骨的思宗最终还是没能守住他的大明,历史的车轮滚滚前行,如今中华,山河无恙,国富兵强,十三万万同胞,替思宗守住了他的万里江山。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8810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