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育儿 > 孩子被打,是打回去还是忍一下?专家这么说,确实值得父母学习

孩子被打,是打回去还是忍一下?专家这么说,确实值得父母学习

上幼儿园,爸爸妈妈最担心的就是宝宝受欺负。可是孩子们在一起玩,难免会有些小冲突。

很多时候,孩子们还没怎么样,作为家长的我们先开始着急了↓↓↓

手心手背都是肉,谁家孩子不是小宝贝!所以,是让孩子忍一忍还是打回去?


61岁的中国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教授李玫瑾告诉家长:

“孩子要有不伤人的教养,但也有不被伤害的气场。”

我们最终的目的其实是让孩子拥有独立的能力,解决同伴冲突只是他们成长过程的一个部分。

孩子受欺负,这大概是每个有孩子的家庭都会面临的问题,单纯的去讨论“要不要打回去”没有实际意义,我们更用勇敢面对,把它变成学习的机会。

可能有的妈妈会建议孩子把情况告诉老师或父母,让大人来处理。可是这样处理的时候孩子已经被欺负过了。可能有的妈妈觉得让孩子躲开那些人就好,这样可以避免冲突。可是大家都是同一个学校同一个班的,想躲开不太现实,就算转校了,也是治标不治本。可能有的妈妈认为只要不是太大的事,就算了过去了,就当孩子吃亏是福。一味忍让只会让孩子变得胆小懦弱,将来做事也没担当。可能有的妈妈觉得不能忍受孩子受欺负,所以主张让他打回去!打回去并不能解决问题,只会让矛盾升级!

打回去不对,忍让也不对,那到底怎么办?


预防永远更重要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留意到,游乐场往往是小朋友最容易发生冲突的地方,为什么呢?

1 环境相对狭小

游乐场人口密度大,平均给每个人的空间就变得很小,在本身环境狭小的空间里,人也容易变得躁动,冲突随之而来。就好比在家带孩子跟去外面公园带孩子一样,在开放的公园里,冲突发生率就明显更低,场地开阔会好很多。

2 资源紧张

游乐场就是小孩子的天堂,一不小心就会出现“侵占领地”“玩具争抢”等情况,游乐场在淡季的时候,没有了那么多排队的人,冲突概率也会大大降低。

3 缺乏权威维持秩序

同样是相对空间狭小,人口密度大的学校教室,但是教师发生恶性冲突就没有游乐园那么高,因为有老师在,有权威维持秩序的人在。游乐场的人多,工作人员维护的是整体秩序,却没办法像老师一样有针对性的去管理,而且一些家长把游乐场当成托管所,不管不顾,所以就很容易出现冲突。

所以我们从环境选择上就要注意和预防。

尤其是年龄小的孩子,跟其他孩子发生冲突时不知道如何处理,更需要作为家长的我们在旁边密切注意,提前预见潜在的风险,比如,在小孩子贸然走近大孩子之前,先进行提示,“玩具大哥哥正在玩,我们可能要等一下”,并跟大孩子打招呼,这样就会减少小孩子受欺负的可能性。而且这样比事后处理要好得多。

除了在环境上预防,更应该从自身开始预防。

孩子被打或者受欺负时,其实他自己是很懵的,根本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这就要作为家长的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多加引导。

之间遇到过一个家长,想要和平的去处理孩子之间的冲突,所以一直鼓励孩子去积极沟通,用平和友爱的方式去化解小朋友之间的问题。可是当她真正看到,自己家的小宝贝,被别的小朋友无缘无故推到之后,才恍然大悟这个方法根本没有用,因为你能教育自己的孩子,却无法控制别人家孩子的行为。

所以日常生活的预防,要从模拟被打开始。家长可以跟孩子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模拟出小朋友起冲突的情景,然后教孩子怎么牵制住对方,怎么按住对方的手,进行有效的反抗。如果遇到对方体格较大,没法反抗的情况下,怎么迅速摆脱,如果对方一直纠缠,怎么想身边的成年人寻求帮助。

建立正确的是非观

在学会并且拥有自我保护的能力和技巧后,我们同样需要从思想上建立正确的认知。

如果孩子受欺负了,要耐心的了解,同时也要跟孩子讲清楚,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小朋友起冲突是错误的,欺负别人也是不对的,

其实孩子都是很敏感的,他们能感知到环境、情况的变化,但是他们的解读能力是比较弱的。

比如,有些3-4岁的孩子在游乐场玩,一旦发现其他小朋友进入他的领地,他们眼中的解释可能是:来了一个我不认识的小朋友,可能会打扰我玩。 基于这个预警,当其它小朋友真的出现这样的动作时(突然靠近他、碰他正在玩的玩具),他很可能就会比较激烈响应,甚至产生攻击行为。如果家长能提前预警,耐心去解释:有个小朋友来了,他可能也想在这里玩。我们稍微给他让点地方。 这样小朋友既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又有明确的是非观,对以后培养都非常有益处。

退一步讲,如果孩子真的收到欺负了,这样子也可以让孩子勇敢的表达自己,比如直接说:

“这个东西是我的,你还给我”;

“打人是不对的”“你打我,我生气了”等等。

让孩子用语言捍卫自己!

作为家长,我们不能先着急

有的家长对孩子过于在意,所以把小朋友间的磕碰误认为刻意的欺负。

每次孩子回家可能都会紧张的询问他今天有没有被欺负,这其实是一种负面暗示,没事也变成有事了。

鉴别欺负行为,重点是询问孩子是否对此产生愤怒、委屈和恐惧的情绪,孩子有没有被欺负应该由他们自己判断。

不管孩子有没有打回去,也不管孩子有没有按照你之前教的来做,都不要急着去评判孩子,要先问清楚他的感受是什么,为什么当时要那么做,然后接纳他的这些可能与你预期相悖的想法,只有这样做孩子才会油然而生一股底气:

爸爸妈妈站在我这边,我不用怕,他们会支持我。

希望大家都努力做个合格的爸爸妈妈呀~


我是彩虹妈妈,解读学前儿童行为密码,解决各类育儿难题。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879041.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