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爱比较的家长
下午四点多,幼儿园放学了。
去接儿子时,意外地发现老师们都在课桌边围着,几个小朋友也在课桌边坐着,还有几个焦虑的家长在旁边时不时地插上几句嘴。
原来,最近一段时间,老师在教小朋友们数物点数,大部分孩子都能正确地点数和说出总和,个别孩子虽然不能全部说对,也能点数正确,只是在说总和时就不知道怎么说了。
于是,放学后,老师让个别孩子留下来单独辅导。
一个家长看着孩子迷糊的样子,不禁急了,质问道:“别人都会,你怎么就是不会呢?”孩子的眼神里出现了害怕与躲闪,回答问题时也结巴起来。
最终,孩子在家长的拖拽中出了教室。家长一边走一边责备孩子,不好好听老师讲,这么简单的东西都学不会……
不由得心疼起那个孩子来,才三岁多的孩子而已,幼儿园小班啊,就被扣了这么多帽子,小孩子还有力气学下去吗?
对于三四岁的孩子来说,他的认知跟两点有关,一个是年龄,哪怕差别仅仅几个月,在认知方面也会有差距;另一个是本身的个体特点,有些孩子接受能力强,有些孩子要弱一些。
这不是谁的错,更不是什么大问题。假以时日,孩子一定能赶上去。为什么家长等不及责备孩子,这背后隐藏的其实是家长爱比较的心理问题。
家长期待地自己的孩子优秀,这没毛病,但如果因此而事事与人相比,“逼”着孩子去超越别的孩子,那就会出毛病了。
02
家长的高期待,是孩子的灾难
山西运城一名精神科主治医师说,每年他们接诊的6千多名精神类患者中,一半为青少年儿童,最小的仅仅9岁。孩子易患抑郁症的主要原因,是父母期待过高引起孩子压力过大。
9岁的小艺,被父母寄以厚望。为了让他有所成就,从小到大,父母对他的关注都是无所不及的。
这种“直升机式”的关爱与督促,使小艺的自尊心越来越强,凡事都要争个先进,学习也毫无兴趣与乐趣而言,只是争名沽誉的工具。
小艺说,他只有取得了好的成绩,才能报答父母。幼小的他背上这报恩的担子,心内抑郁压抑,备受困扰却又无力排解。
令人心疼的孩子并非只有小艺一个,像小艺这样内心抑郁的孩子还有很多。每年就诊的精神类患者中,低龄化趋势非常明显。
家长希望孩子拥有开挂的人生,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并没有错,然而,孩子因此而抑郁肯定不是家长们想要的结果。
三毛说:“爱过多时,便是负担和干扰。”
家长以爱的名义,让孩子处处争先,其实就是在给孩子增加负担,干扰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03
怎样让孩子更优秀
1、善用比较
前不久,杭州的秦老师抑郁了,原因是5岁的孩子没有考100分。
秦老师在训斥孩子时说:“我班上的孩子一半都考100分,你为什么考不到……”
拿自己孩子跟班上那些考了100分的比较,就会对孩子越来越不满意。继而又觉得自己教好也别人的孩子,却没有教“好”自己的孩子,难怪秦老师会抑郁了。
相信很多家长都有一颗希望孩子优秀的心,也因此,“比较”就成了家庭教育中的常态。只是,很多家长选错了比较的对象。
没有比较就看不到差别,正确的比较是让孩子跟自己比。
今天的他,有没有比昨天进步,这就是最好的比较方式。
当一个孩子一天比一天好时,你还用担心他的未来不美好吗?
自己跟自己比,今天跟昨天比,才能成就明天美好的自己。
2、和孩子一起努力
有位名叫原梦园的49岁妈妈,从41岁起,就全职陪儿子读书。
儿子读大学时,想考复旦大学的研究生,但是又担心自己考不上。原梦园决定和儿子一起努力考研,她对孩子说:“如果我都考上了,你看着办吧。”
经过难以想象的刻苦努力,原梦园考上了广西大学的研究生,与此同时,儿子也考上了复旦大学的研究生。
不得不说,儿子的录取通知书里也有妈妈的成绩。正因为妈妈给孩子做出了榜样,孩子才拥有了信心与力量。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家长是孩子的镜子,家长努力,孩子自然也不会颓废。
希望每个父母都能和孩子一起成长,一起进步,让孩子可以从父母身上汲取上进的力量。
共勉。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8790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