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邱恒明 周继鹏 撰写 | 邱恒明
编辑 | 杨天琪 设计 | LUCIAN
一个时代,只有攀升至巅峰才会发出振聋发聩的回响,而它的开端却总是在上一个时代的低谷和阴影中悄然蔓延。在春光里产业资本集团举办的“917「为升级而生」春光里战略发布会”上,春光里创始人杨守彬表示:“智能新经济”时代已经到来,产业与资本的本质正在发生变化,未来唯有升级方能生生生不息,因此他将“ALL IN 升级”。
告别“移动互联网”时代,迎来“智能新经济时代”,疑惑是必然的,迷惘是必然的,寻找出路更是必经之路。
对于“升级”这一话题,很多嘉宾感慨道:这个时代能看到的未来趋势,已经不是早期投资人能参与的游戏;这个时代能预见的赛道竞争,已经不是创业者和新玩家能承受得起的残酷。
面对不可知的未来,我们必然要升级自己、升级品牌、升级产品、升级技术、升级企业、,但不同行业的“升级”又该怎样选择方向?
『首席升级官』邀请来自不同行业领域的6位大咖,聊过去、谈未来、解初心、看升级,以期为大家提供一些未来的升级思路。
升级看点
1、从实业、营销、投资等不同行业角度,企业经营者如何看待“升级”?
2、面对未知的新时代,行业大咖的心态和思维方式将带来哪些启示?
3、听大咖谈对趋势的判断、思考、以及他们对事业的执着。
自我发展如同打怪升级
“升级”是每一个做创业、做企业的人,每一个希望自我发展的人,都要具备的能力。就像我们打游戏一样,要不断打怪升级,不断让自己的水平更高,要面对更加复杂的环境,甚至能够引领环境的发展。“升级”本身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它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迭代的过程,是润物细无声的让自己的水平、企业的水平、发展水平、投资水平、对社会的理解水平、对世界的理解水平不断的更新,更上一层楼的过程。
升级就是“我消灭你但与你无关”
升级就是进化,升级就是迭代,升级就是《三体》所说的“我消灭你但与你无关”。在更高的维度里重新定义我们底层的操作系统,这是每个人生的升级。升级是产业互联网的革命,也是今天我们所思考的场景革命。
升级才能站在时代之巅
升级一定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这两年,在知识信息化的促进之下,整个社会的经济,包括人们的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很多变化。怎么能跟上这个时代,或者是引领这个时代?我认为,必须要去接受很多新的知识,必须要去开拓更多更深更高的视野,来做精自己的事业,来跟上这个时代。
很多时候奇迹只是必然
升级是一种必然,一个时代不管从社会层面,或是从产业角度看,积累到一定时间,就一定会有所变化。这种变化跟以前方向不同的时候,我们往往会叫它升级。比较重要的是升级的时间节点。在一个比较好的时机里,能够认识到、意识到升级,需要敏锐的洞察。个体都有一定的主动性,没有谁促进了谁,升级是一个有你、有我、有他的共生体。
升级要寻找灵魂出窍的感觉
作为创始人或者作为经营者,必须要明白一句话,就是“春江水暖鸭先”,必须要熟悉市场的变化,根据市场的变化去调整,关键是要有这方面的意识,不要把自己只放在一个管理者的立场上,我经常讲要灵魂出窍,要站在你和顾客的上空去看。顾客需要什么?你提供的产品是不是和它相匹配?由此,我也把服务的相关意识进行了提升,而且创立了中国服务这么一个理论体系。
深耕细作才能细水长流
升级意味着什么?过去十年中国资本市场粗放式成长,到2015、2016年出现较为典型的产能过剩,也出现了类似于郁金香骗局的跟风投资风潮。这一阵风潮过去以后,更多专业化,更强调投资能力提升和赋能式投资出现了,这些都促进了升级这个概念的提出。不同的机构可能面临着不同的问题,但无论怎样,那种钱多人傻的时代应该是过去了。每个投资机构都要根据自己的资源禀赋进行深耕细作。
升级的本能,来自对世界的不安全感
今天的升级已经快到人所能接受的边界了。客观来讲,升级给我们带来更丰富的社会财富,但另一方面来说,它的代价就是我们必须适应,调整到心里最大的承受范围去适应这种升级。升级来自于本能,来自于人本身对世界的不安全感,他要获得更多征服世界能力的这种本能带来的升级。如果从某一个需求解决方案的升级规律来看,它是交替的。它会一下引领人群到一个非常热衷于某一个解决方案的状态,然后在解决方案上产生了很多问题,然后它再回归本质,之后又不断地交替进行。
投资原则:看得多、想得多、出手少
对我而言,开始做创业型资本是一次较大的变化和升级。越是恶劣的环境越能促使你思考,越能让清楚自己做一件事的初心,今天我们投资所坚持的原则是:追求少就是多,看得多想得多出手少。
周少雄:从单一品牌到推动整个产业
就七匹狼所处的行业而言,需要探索的是怎么去认识我们从事的行业,同时我们会去思考行业跟社会的关系,行业跟人类发展的关系。我们可以从全球的角度看别人的发展轨迹是怎样的,他们又在思考怎样的未来。
其次,我们怎样在这样的惯性中找到自己的存在的价值。时代总是不断被创新的,我认为升级,一方面是要跟上时代,另一方面就是创新。要达到创新的话,就要开拓自己的思维空间,包括提高自己的认知境界。通过对发展趋势的判断,以及对底层发展的一些规律摸索,设计出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模式,或者是具体的实施行为。
从我们的行业来讲,我们会聚焦在时尚产业的发展趋势,希望能够使中国时尚在世界时尚舞台上更有发言权,这是我们的愿景。
从过去单做自己的一个品牌,到现在不仅要升级这个品牌的内涵,价值观,以及对消费者提供的服务,还要确实地深化,才能穿透时空的限制,而不是被流行的阶段性淘汰。我们更重要的是把过去的经历、经验,以及所建立起来的产业的基础,用来服务于更多的年轻创业者,来帮助有志于时尚产业发展的,能够代表中国在世界发布流行趋势的创业者们,推动他们建立起时尚行业中引领性的创业,帮助他们把企业做得更成功。
我们会从一个单一品牌的自我经营公司升级成为一个产业服务以及投资服务的平台型公司,希望从原来的产业资源变成一个供应链的生态服务体系,去推动整个的产业的升级。
杨向阳:科技不插上人文的翅膀是飞不远的
我觉得人为的东西都是自我感觉太好的结果,比如讲一块木头,怎么把它点燃,可以是钻木取火,现在可以随便点着,火柴、打火机或其他种种方式,但它一定会有烧到最旺的时候,它可以持续地提供温暖吧,其实有的时候也不要把自己主观的东西看得太重要了,我觉得没那么重要。有的时候我们讲奇迹,其实是在一个小的范围或者一个小的时段,其实更多的是规律在起作用。
我们说年轻人也好,什么人也好,一定要有自信,一定要相信,你特别自信的一件事,结果干失败了,你也不要太沮丧,到最后你会发现其实你也不是奇迹,大部分都是规律而已。
另外,我觉得能够说出来的判断,其实都是蛮肤浅的。
任何一个人的认知,它都有一些延伸。他突然说要考虑考虑下一年,其实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看法和想法,有自己的一种意向,大家互相聊的时候,又可能回到一个共通之处。它是一个从个体到群体,从个性到共性的过程,其实未来也没有那么复杂。
现在我跟年轻人聊得最多的是:科技不插上人文的翅膀,是飞不远的,而人文的东西,它不只是一些书本上的东西,世事洞明人情练达,我觉得这些都蛮重要的。
杨秀龙:一群人一辈子一件事
三十年前我就开始做服务,在一个酒店待了18年,世界各地到处跑,就是研究服务和管理。我打工的时候就意识到理论体系的重要性,从共同创立北京宴开始,我提出来的口号是:一群人一辈子一件事,就是让“中国服务”为这个时代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我联合创办北京宴的时候,企业的愿景就是四句话:打造中国宴会文化一流品牌;创造北京宴亲情的家和文化;建立科学和艺术的管理模式;造就中国服务人才孵化基地。。我的规划是用“中国服务”理念,首先要做一个企业家,再力所能及地把这种理念推广到更多的企业或者行业,尤其是非宾馆、饭店业。
这套服务体系已让宾馆饭店业屡试不爽,希望影响到其他的行业帮助它们升级,我觉得这是宾馆、饭店业对这个时代的贡献。
罗茁:人多经验少,行业太浮躁
这些年,我们基本上是用一脉相承的逻辑在做事情,我不认为有特别大的变化。我们一直都很冷静,从互联网金融热,到智能硬件到共享经济等,每一波所谓的热潮我们都不在里面。我们一直在做自己认为擅长的事情,就是硬科技的投资,干了一些辛苦的差事,比如在B2B领域投一些装备公司。
我一直在说,时间是很好的朋友,其实一件事能够长时间做下去,也是特别有挑战的。我们很庆幸,从20年前做清华创业园开始,到现在似乎我们没有改变什么。 投到好的公司才是最根本的,选对了才是最重要的。选对了的前提下,价格高一点低一点都是次要的,时间能够把这个差距给削弱。
当然要说没有升级也不对,随着管理资金的增加,随着自己能力的增长,我们也进入了一些新领域。比如之前一直做技术型投资,后来也参与到消费沾边的事情。一开始我们希望去找那些有技术含量的消费品,后来发现这个技术含量也在变。一个是产品本身做品牌确实要有技术含量,另一个销售渠道方面也越来越成为一个技术活。会做产品需要技术活,会卖产品同样是技术活。
行业还是太浮躁,马上要到年底了,各种评奖颁奖就要开始了。从事投资的人数已经不少了,但我觉得经验还是差太多,(投资人成长)这个历史太短,历史太短的话积累就不够,我们还是太着急了些。
唐十三:升级应该慢一点,次数应该少一点
我们是研究品类的,品类的优化与升级是一个贯穿律,整个十三律中有一类就叫品类优化,它就是研究升级。
我们研究升级的时候,会感受到三十多年来中国升级太快了,人适应变化是有限度的,人不可以无限适应变化。就是说,我们这一代或者上一代人,时代跨度真的太大了,封建社会三、四百年和资本主义社会差不多两百年的跨度,中国就必须在三、四十年里头完成,所以拼命在翻新,所有的东西都在拼命地翻新。
我们在研究户外运动类的一个项目时,发现中国男性属于集体心理不太健康状态。当我们开始戴大手表,穿着登山鞋上班,穿着冲锋衣,尤其是我们开着大个的SUV在城里的路上跑来跑去。男性的心理释放,完全要靠这一点点的安慰,表示他非常束缚,非常有紧迫感,他希望改善它的装备,而这种装备能够征服那些他其实永远都可能不用去征服的自然界。
研究一个彩妆项目的时候,我们发现女性也进入心理不太健康的状态。女性跟男性的反应不同,如果有心理压力,男性是改善装备,女性的本能是改善外貌,她要立刻换另一个样子,就会觉得安全,女性的主要心理压力来自于角色太多的变化。
在不同的项目中间所形成的类价值观类的东西,我们会提倡慢一点,我们反倒希望它能够慢一点。慢一点的方法,并不是说别人升级了你不升级,而是我们能够做一些与行业互动的升级,这样可以使我们升级的次数更少些。比如说我们在百合网的项目上只做了两个动作,一个就是实名制,一个就是实体店,这两个动作倒逼行业不得不跟随,变成了行业动作,以至于百合网能够走到相对前面的位置。
邱浩:智能经济还没来,早期投资人很寂寞
未来三到五年是早期投资比较困难的时期,早期投资人处在相对一个无聊的阶段。上一个阶段是移动互联网技术发展的尾声,智能经济的发展要在5年之后,甚至10年以后。未来三到五年,百亿美元企业崛起的机会很少,当然不排除5G大基础设施的投资,但那不是早期投资的事了。进入到更加智能化的社会,投到百亿、千亿级公司的机会才会出来。
对于早期投资人来说,要考虑得更久远些,要更耐得住寂寞。这个阶段,我能看到的更明确的、小的机会是新品牌新消费的出现,像莲花资本的投资主题一句话所概括的:专注于技术驱动的特定人群的消费升级。消费升级讲了很多,我们理解的消费升级主要有三个层次,其一是更高性价比的产品;其二是拥有更强的体验;第三,给人带来更大成就感、认可感。从文化角度来讲,做出有生命力的品牌存在不少机会。
今天对于相对小的创投机构来说,都面临较大的挑战。考验本质的时候来了,考验你对投资这件事有多热爱,是能赚钱?很炫目?还是从本质上讲你就喜欢这件事,就相信这个事。
坚持很重要,初心很重要。对我来说,创投是我热爱的事情,我也不会干别的,怎么瞄准远期的方向,坚持住自己的打法,是一件异常考验的事。
1、面对智能新经济时代一切未知挑战:心态要沉稳、品牌要做好、基本功要扎实、自身优势要掌握、前进方向要取舍、思维要懂得随机应变、策略要学会瞄准长远。
2、“升级”是一种本能,来自都对世界的不安全感。市场初期的“野蛮生长”时代已经过去,每一个行业都要变得更专业化、规范化、策略化和生态化。
3、“回归初心”是一句老话,但绝不是空谈。品牌的生命力、服务的驱动力、投资的专业性、营销的精准度,无不源于体系创立之初的规划,以及创始人最初的愿景和价值观。
“心学”创始人王阳明曾说过:此心不动,随机而行。投资要投人,经营者要先修心,未来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产业投资如何升级,时代总会奖励那些内心从容清明,初心坚韧笃定的人。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8777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