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郡县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何秦朝推行郡县却导致了其速亡?

郡县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何秦朝推行郡县却导致了其速亡?

文|飞鱼说史

秦王政立二十六年,初并天下为三十六郡,号为始皇帝。始皇帝五十一年而崩,子胡亥立,是为二世皇帝。三年,诸侯并起叛秦,赵高杀二世,立子婴。子婴立月余,诸侯诛之,遂灭秦。——《史记·秦本纪》

说起秦朝的二世而亡,想必不少人会把原因归于秦的“暴政”。

秦始皇用严刑峻法,不亲功臣、不信士民,以暴虐治天下的方式治国,到了秦二世又始建阿房宫,继续繁刑严诛,且赋敛无度,最终引发了农民起义,六国旧贵族也趁势而起,这似乎是秦朝亡于暴政的最好佐证。

但秦朝的速亡决然不止那么简单,秦灭六国建立秦朝之后,在山东诸侯中推行的强大了秦国的那套政治制度和秦朝的速亡,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秦始皇雕像

如果仔细研究这段历史,我们不难发现秦朝在山东诸侯国中推行先进的政治制度,其实际效果是与秦朝统治阶级最初的主观目的相背离的。

郡县制就是这些先进政治制度中的典型举措,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既然郡县制代表了先进制度,为何秦朝速亡却与推行郡县有关?因为在这个过程中行之过急激化了社会矛盾。

本篇飞鱼从秦国推行郡县制说起,聊聊秦朝推行郡县制为何集中了社会矛盾,从而加速了其灭亡。

行分封还是行郡县?

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史记·秦始皇本纪》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兼并天下,但是该建立一套什么样的地方行政制度来治理,秦朝统治阶级曾发生了激烈的争论,正如上述引用,则是丞相王绾等人建议秦始皇分封自己的儿子为王,以加强对边远地区的控制。

秦始皇

但是李斯却不这样看,他认为分封制是周朝时期诸侯并起,相互混战的根源,封立诸侯是不合时宜的,天下一统后应该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正所谓: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秦始皇对于李斯的话,深信不疑,以“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力排众意,坚决支持李斯的主张,于是郡县制得以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

不过在秦朝统治层在为地方体制争论时,郡县制在事实上已经被推行了,秦国攻克六国的城池之后,便会设县制郡,由秦王嬴政亲自选拔官吏,以加强对所占之地的管辖。

可以说,郡县制是在秦地相当成功的地方行政制度,也正是因为这种制度的“行之有效”,秦始皇在全国推行郡县,才会最终被推行至全国,那么这项“顺应历史潮流”的举措为何加速了秦朝的灭亡呢?

李斯”篆书“

其实这是因为秦国的统治阶级忽略了秦与山东诸侯国之间的巨大差异,我们接着就来说说这些差异的具体表现。

秦与山东诸侯国的差异。

  • 秦与山东诸侯国处在不同的经济区域。

处在东方的齐国,有渔盐之利,盛产桑麻,私营的手工业和工商业比较发达,所谓: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处在南方的楚国,地广人稀,商业经济也很发达,但是农业发展相对滞后,所谓:楚越之地,地广人希,饭稻羹鱼,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北方的燕赵之地,人口密度较小,农业发展相对滞后,不过牧业十分发达,所谓:北有戎翟之畜,畜牧为天下饶,中部的韩魏,则明显地狭人众,是传统的经济发达区域,所谓:夫三河在天下之中,土地小狭,民人众。

战国时期齐国货币

而西部的秦国本为周朝故地,经济发达,巴蜀地区更是素有天府之称,加上有崤函之险,地利优势尽显,所谓:山西饶材、竹、穀、纑、旄、玉石,巴蜀亦沃野,地饶。

由此可以看出,秦国在统一六国之前,各诸侯国之间在经济形态上是有很大差别的,彼此之间有相当森严的壁垒,可以说各诸侯国是处在各自独立的经济区域中的。

  • 秦与山东诸侯国的风俗习惯不同。

经商鞅变法后,秦国已经形成了”勇于公战而怯于私斗“、”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不比周,不朋党“的风俗习惯,而燕赵”其俗愚悍少虑,轻薄无威“,燕赵之地多侠义之士,也是源于此。

魏国”其俗犹有先王遗风,重厚多君子“,齐国”其俗宽缓豁达,而足智,好议论“,楚国”其俗剽轻,易发怒“。

秦朝盛况

由此可见,秦国统一华夏之前,各诸侯国在文化传统,风俗习惯上各有特色,一言以蔽之,山东诸侯民众比较崇尚自由,而对国家制度比较蔑视,而秦国重法严格遵守国家制定的秩序。

这就导致了秦国灭亡六国之后,六国民众纷纷排斥秦国的政风民俗,再加上货币、度量衡、文字等方面的差异,这也注定了秦朝想要完成”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注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操之过急地推行郡县制则是忽视了这些差异,势必会激化社会的各种矛盾。

秦国推行郡县制的”激进“。

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实行以军功授爵授官,规定”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也就是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山东六国虽然也都尝试了变法,但在秦国统一之前,贵族世袭的传统依然存在。

而秦朝建立之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后,则对原本诸侯国区域内的行政长官做了大范围调整,六国宗室被”赶出“了国家政权的行政机构,如《史记·货殖列传》记载:秦伐魏,迁孔氏南阳,秦破赵,迁卓氏。

这些贵族遗民失去了原本的既得利益,势必会不满秦朝的统治,而采取各种与之对抗的行动。

秦朝繁重的徭役

此外,这些对抗活动充斥着各种”不择手段“,他们不惜自降身份与曾经不屑一顾的下层平民为伍,当陈胜吴广揭竿而起时,六国的贵族分子也都行动起来,加入了推翻”暴秦“的队伍中,正如《史记·儒林列传》记载:缙绅先生之徒负孔子礼器往委质为臣者。

而魏国名士张耳、陈余则是其中的代表,贵族出身的项梁也开始奉陈王为旗号,就连孔子的八世孙孔鲋也做了陈涉的”博士“。

秦朝推行郡县制之后,以”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为治国方针,这就是说政治、文化、法律、军事、土地管理和赋税制度,也都是统一的,秦国统一华夏之前严格的授田制,重农抑商,以国家控制工商业的发展模式,也势必会限制山东诸侯原本各自发展的经济。

天下诸侯文化传统不同,社会经济发展也不平衡,在秦朝完成统一之初,是无法实现在全国范围内以秦国为蓝本的各项政治制度、生活习俗、生产方式等方面的高度统一的,在不顾客观条件下,强行推行郡县制,使得无法适应新制度的六国臣民开始怀念”曾经的旧制“。

陈胜吴广起义

正如臧知非在《周秦汉魏吴地社会发展研究》中表述:(六国臣民)转而同情六国宗室贵族和豪强大姓的遭遇,而和他们站在一起,形成反秦的统一战线。

飞鱼说:

秦国统一六国之前,在秦地推行的郡县制,是秦国强势崛起的原因之一,因为这种制度将秦地内的社会力量置于国家的绝对支配之下,这才能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东出争霸,从而完成秦灭六国的”丰功伟绩“。

这在秦朝上层统治阶级看来,是成功的经验,而把秦灭六国也归于是先进制度取代了六国旧制,这就导致了秦朝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其实是一种必然,但这种单一的郡县制,在当时并不成熟,是脱离实际情况的”冒进“。

秦始皇“指点江山”

正如王连升在《秦汉时期中央与地方关系新论》中表述:(郡县制)看起来上下一致,号令一出,强大无比,实则非常脆弱。

秦国推行郡县制固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但其失误就在于一个”急“字,在实际推行的过程中,不仅加剧了秦本土与诸侯旧地之间的矛盾,还让原本有矛盾的各阶层放下了矛盾,形成了反秦的统一战线,这也意味着他们之间的矛盾已经无法调和,也正是这种矛盾加速了秦王朝的灭亡。

由此可知,任何一种”先进”的政治制度,不论起初有多么成功的经验,不论主观想象的是如何理想,都要结合实际情况,在实行的过程中,根据产生的矛盾,做出看似折中但适合经济发展的“妥协”,一味地使用强制性的政治手段推行,最后只会因失去经济支撑而导致上层建筑的分崩离析。

对此,您怎么看?

参考文献:《史记》、《商君书》、《周秦汉魏吴地社会发展研究》、《秦汉时期中央与地方关系新论》等。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END】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876915.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