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邱月盈,盈链科技CEO
从辉山乳业、乐视网到承兴国际,诺亚财富踩雷企业的名气越来越小,但踩雷的金额却越来越大:从辉山的5.46亿、乐视的30亿,到承兴国际的34亿。
上述34亿产品的底层资产是承兴国际相关方对京东的应收账款,但京东方面却明确表示,诺亚旗下资产管理公司歌斐资产在被诈骗的过程中自始至终没有通过任何方式和京东进行合同真实性的验证。
为何如此大金额的产品的合规和风控形同虚设?
我们首先要了解下该类业务的风险控制特征。
目前保理或者应收帐款贴现或者证券化ABS的风控手段有两个,一是来自核心公司信用担保,如承兴的还款来源是京东公司,京东一般不会赖帐是常识,所以认为信用高于一般公司,据此判断承兴应收资金还款较安全;二是借款方的担保和保证,即借款方承兴提供了罗静关联上市公司的股权、资产等抵押品来担保这笔资金还款安全。
可见,诺亚保理融资的风控不是针对交易真实性做实质审查,更多依赖抵核心企业京东信用和上市公司抵押品来保障资金安全。
本质上,上述融资业务还是以抵押品担保的银行贷款模式的一种延伸和变形。
尤其在抵押品不足、资产质量不优的情况下,银行怕风险不愿做的业务,通常第三方财富公司为扩张规摸会接下这个业务。
麻烦的是,如果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没有能力控制抵押品不能覆盖合同真实性和合同欺诈的风险,尤其在经济下滑,股市下跌而导致抵押品资产价格下降时期,"爆雷""爆仓"就是迟早的事。所以认为,诺亚的"暴雷“事件本质还是与依靠抵押品为担保的风控和融资模式有关。
为什么说区块链技术支持的数字化供应链金融可以解决这个难题?
因为区块链技术构建的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的方式是交易的真实性,而不是依赖抵押品。自然不受抵押品的多少和资产价格下降的影响。
区块链金融技术是构建一个闭环的可信的商品交易系统,通过确保商品交易数据数据的真实性,不可篡改,多方实时监控,可以实现多层交易的信用穿透,好处是可以有效避免合同欺诈和虚假商品交易骗贷现象发生。
所以,区块链金融贷款风险控制手段强调的是商品交易的真实性,交易的商品流,信息流,资金流三流合一,而不是依靠抵押品的担保,这为那些有真实的商品交易场景,但没有充足抵押品的小公司提供了便利,属于交易性银行的借贷发展模式。
交易性银行货款与目前传统银行依靠抵押品的贷款模式存在较大的区别,传统模式下,公司越大,信用越高的公司才能得到融资。而初创企业,科技有限公司,因为没有抵押品,不容易得到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
本质上,交易性银行风险控制是走进商品交易的内部流程,实时监控商品交易的信息,利用AⅠ和大数据分析技术实现对商品交易风险控制,这是未来金融科技和银行转型的重要发展方向。
所以说,区块链技术支持下的交易银行融资模式 既可以从源头上解决合同欺诈的风险,也可以解决抵押品不足,抵押品价格波动导致融资"爆雷"弊端。
交易性银行融资的兴起,代表着传统抵押品融资模式的终结。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872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