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古拉,伸手把天抓,人在云雾中,飞鹰在脚下。”这是关于青藏高原的民谣,“世界屋脊”、“禁地”都是它的曾用名。1949年以前,当时整个西藏仅有1千多米便道可以行驶汽车,水上交通工具只是溜索桥、牛皮船和独木舟。
20世纪50年代,中国喊出:要把铁路修到拉萨。美国现代火车旅行家保罗·索鲁在《游历中国》一书中写道:“有昆仑山脉在,铁路就永远到不了拉萨。直到2006年7月1日,火车的鸣笛声在这个禁地回响,打破了这个传言,也结束了西藏不通铁路的历史。
青藏铁路是我国新世纪四大工程之一,全长1956千米,东起青海西宁,南至西藏拉萨,它是我国通往西藏的第一条铁路,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海拔最高,路程最长的高原铁路。由于跨越了世界上最高的高原,这条铁路也被人们称作“天路”。
青藏铁路总投资逾330亿元人民币,分两期建成,一期工程814公里,二期工程1142公里。全线路共完成路基土石方7853万立方米,桥梁675座,近16万延长米,涵洞2050座、37662横延米,隧道7座,9074延长米,克服了世界三大难题。
克服难题1:高寒缺氧
青藏铁路是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铁路,沿线常年平均气温在零摄氏度以下,空气中的含氧量仅为平原地区的一半。铁路穿越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段为960公里,其中翻越唐古拉山最高点海拔达到5072米。
在海拔4600多米的昆仑山隧道施工时,施工人员背着5公斤重的氧气瓶,边吸氧边工作,在近一年的施工中,共消耗5公斤瓶装氧气12万瓶。中铁十七局在工地宿舍内安装供氧管道,只要打开阀门,随时可以吸氧。
在海拔4905米的风火山隧道施工时,中铁二十局建成大型制氧站,将氧气输向施工隧道,使洞内氧气含量达到80%左右,相当于使工地海拔下降了1000多米。据了解,青藏铁路沿线共建立了17座制氧站,配置了25个高压氧舱,数万名职工每人每天平均吸氧不低于2小时。
克服难题2:多年冻土
海拔4648米的昆仑山隧道洞口,六月飞雪,一天四季,氧气含量只有内地平原地区的一半,最低气温达到零下30多摄氏度。这条冻土隧道每到夏季,内部温度上升,有时达7摄氏度左右,在这样的温度下冻土容易融化,洞内时有冰渣掉下来。
为了防止和减小冻土病害对隧道稳固性能的影响,在昆仑山隧道施工除了在锚喷支护,外加一层混凝土,还需要设两道防水层和一道保温板,起到防水保温作用,最后再衬砌一道混凝土。这就相当于给隧道穿上了防水保暖衣,最后建成了这座世界最长的高原冻土隧道。
唐古拉车站位于海拔5068米的唐古拉山垭口多年冻土区,占地面积约7.7万平方米,设计为三股道,主要适应列车会让的需要。根据这个车站特点,工程设计中采用了片石通风路基,这可以使冻土温度保持相对稳定,以减少对冻土的扰动,达到有效保护冻土的目的。
克服难题3:生态脆弱
平均海拔4600米以上的可可西里高寒缺氧,植被稀少,生态脆弱,处于高原多年冻土地段,还是藏羚羊等动物的栖息地。专家们采取了“以桥代路”的措施,建成了长11.7公里的旱桥——清水河特大桥,各桥墩间的1300多个桥孔可供藏羚羊等野生动物自由迁徙。
中铁三局在建设长江源特大桥(长1389.6米,有42孔)时,为保护环境不被污染,钻孔桩施工中产生的泥浆,都要进行二次沉淀处理,沉淀池析出的水,用于路基施工和便道洒水。而其它废料、废渣之类也都要集中弃置到施工废弃的取土坑里,加以平整。
为保护原生态自然环境,青藏铁路仅环保投入就达20多亿元,占工程总投资的8%,是目前我国政府环保投入最多的铁路建设项目。比如,移植并建设了8万多平方米人造湿地、铁路沿线修建了25处野生动物迁徙通道。
“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把人间的温暖送到边疆,从此山不再高路不再漫长,各族儿女欢聚一堂。”当年韩红的这首《天路》,让它走入了更多人视野,10多年过去了,它已经成长为称职合格的卫兵,今天是它的全线贯通纪念日,豆哥祝愿这条钢铁巨龙永远平安!
更多资讯请关注V 钢豆汇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8715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