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 壮丽70年!从沉寂单调到丰富多彩,老百姓的娱乐生活发生着哪些变化?

壮丽70年!从沉寂单调到丰富多彩,老百姓的娱乐生活发生着哪些变化?

从打弹弓、跳皮筋儿到玩积木、操作智能机器人,从拎着录音机跳霹雳舞到遥控蓝牙音箱跳广场舞,从自带板凳看露天电影到坐在IMAX影院里看3D电影……70年来,老百姓的娱乐生活从单调匮乏到丰富多彩,斗转星移间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这里是北京某单位的活动室,晚上8点,一群从半百到古稀的阿姨们,正在排练给祖国庆生的团体舞。



安阿姨今年70岁,1949年生人,跟共和国同龄,她说她70年来的娱乐生活,主要就是唱歌跳舞,而当年在兵团的活动经历是她最难忘怀的。



1969年,那时正值毛主席号召知青上山下乡,兵团建设边疆的时期,安阿姨因为在宣传队,文化生活算是比其他人丰富多了,天天能唱歌跳舞。她说,这都得益于她小时候去了少年宫。

北京市民 安力生:

“上课的时候一个星期,星期天活动,然后放假的时候,可能是活动两次、三次,那会儿娱乐生活就这样,我上少年宫的时候是五年级。”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们的社会生活关键词是“大炼钢、打麻雀、除四害”,虽然人们的娱乐生活不多,但却质朴、纯真,斗志昂扬。



《半夜鸡叫》的故事让周扒皮成了经典的地主形象,人们在田间地头做做广播体操,也能自得其乐。而数年后,人们的生活终于发生了一些变化。



北京市民 安力生:

“从兵团回来,参加工作以后,经常(放映)一些内部电影,特兴奋,特高兴,因为那时候活动比较少。”



赵阿姨56年出生,还是在部队大院长大的,娱乐生活好像更简单了。

北京市民 赵清华:

“平常娱乐活动不太多,小的时候我们上树、上房,都不是女孩子该玩儿的事儿。我高中毕业以后参军了,参军了在铁道兵,业余活动,就有的时候也就是坐一起聊聊天。”



在部队,赵阿姨是专业的文艺兵,常年唱歌、跳舞,表演节目,但除了工作,她的业余生活却依旧单调,按她的说法,上班的日子反倒不如退休热闹。

北京市民 赵清华:

“我觉得变化挺大,我记得小的时候,基本上没有(娱乐活动),除了看电影,但是现在(文娱活动)很多了,跳舞、唱歌、看电影,或者是什么旅游,这些都挺好,反正我觉得现在挺开心。”



1962年出生的金阿姨,年纪不大,却是从小到大都特别爱玩的一个人。



北京市民 金玉媛:

“在小学的时候,基本上就是唱革命歌曲,跳红舞,咱们说的(红色经典舞蹈),电视机没有,录音机也到80年代初以后才能有。”



录音机是上世纪80年代最受欢迎的娱乐消费品,由于国家改革开放,人们的物质生活提高了,多听多看多玩,成了那时年轻人的普遍追求。




迪斯科,是那个年代最流行的舞蹈,年轻人在热烈的舞曲中,肆意挥洒着青春。同时,男女成双成对的交谊舞也火了起来,开放的时代,人们终于走出家门,走向街头,走进舞厅,走向社交天地。中国人的娱乐生活从那时起,越来越丰富多彩了。

七十年的娱乐生活,如果只能用一条线索来贯穿的话,那一定就是“电影”。



在河北省石家庄市,一位跟电影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老人——张子诚,是1939年生人,今年80岁。



电影海报收藏爱好者 张子诚:

“我是1954年(开始放电影),那时候是15岁吧,专门学电影放映,学了半年就到农村去放电影,我分配到昌黎县。这张照片就是我们到一个村去放电影,是山区,马车驮了好多放映器材,发电机、放映机,包括工具、我们的行李,甚至是我们吃的东西。”



当时的农村没有什么娱乐设施,人们的业余生活除了看少之又少的戏班子演出,就要数看电影了,放映队受追捧的程度可想而知。



张老说,当时拍摄的电影并不多,一部电影在县里转一圈,就要放映一个多月,大家都看得特别激动。放电影之前,要数快板儿,向大家介绍影片内容,同时还要宣传党的中心工作。

那时候的农村,报纸、广播一概没有,只有电影队去村里的时候,人们才能接触到外面的世界,所以,那时的电影不仅是娱乐生活,更是人们了解外界的唯一渠道。




从那时起,张子诚养成了一个收集电影海报的习惯。他家的地下室里,摆满了他六十多年来收集的6000多张电影海报。



张老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戏曲片、战争片是主打,像《刘三姐》、《花木兰》、《龙须沟》、《红色娘子军》等等,都大受欢迎。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广播、报纸普及开来,到了八十年代初,城市和县一级的电影院开始出现了,人们终于可以到电影院看电影了,此时的电影内容也越来越丰富。



张老收集的电影海报,就像是中国电影发展史的缩影,从80年代的《二子开店》、《红高粱》,到90年代的《霸王别姬》、《不见不散》,再到今天的《我不是药神》、《我和我的祖国》等等,每一部电影都成了一个时代的标志,讲述着新中国七十年来人们生活的沧桑巨变。



不仅是电影内容,人们看电影的方式,也从当年的翘首期盼放映队,发展到今天随时随地手机看,而影院的高清4K、全景3D等技术,都让人们的电影生活发生着巨大改变。



收音机也是当年红极一时的娱乐工具,今天的它是否退出了我们娱乐消费的历史舞台呢?



曾德钧,60出头,是个收音机无线电爱好者,他与收音机的感情,是从七岁那年开始的。



收音机收藏爱好者 曾德钧:

“我见到收音机是1964年,在老红军家里面,就见到这台收音机。太神奇了,我说这是什么东西,是不是有个人躲在里面说话,女主人发现我(好奇),就告诉我这是收音机,所以从此,收音机这几个字就深深刻在我脑海里面了。”



一台收音机,对六十年代初的县城来说太少见了,曾德钧对此着了迷,而这样一台机器要卖100多元,是家里小半年的收入,曾德钧只能开始想别的办法,省吃俭用,开始自己组装了一个收音机。



虽然曾德钧组装的收音机很简陋,只能收一两个台,却让他听到了外面的世界,为此,他爱上了科技,爱上了学习,而为了买一台像样的收音机,他去打了两个月零工。



70多元的收音机,对70年代初的普通家庭来说是很贵重的消费品了,而曾德钧因为对无线电的热爱,入伍后成为了一名通信兵,直到他离开部队,一直在同无线电打交道。



1978年他因公调到北京,并买了当时最时尚的一台有收音功能的录音机。



带收音功能的录音机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成为每个家庭必备的娱乐消费品,各种卡带,储存着更丰富的娱乐内容走进了千家万户。人们在它的陪伴下,生活开始多姿多彩。



然而,收音机的辉煌时代,还是随着电视机的普及开始没落下来。1958年9月2日,中国第一家电视台——北京电视台诞生,它是后来的中央电视台前身,197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更名为“中央电视台”,正式开播。“新闻联播”成为最重要的传递党中央精神的节目。



八十年代,彩色电视机普及率不断升高,电视内容越来越丰富。1983年中央电视台第一届春晚开播,1990年,电视剧《渴望》引起万人空巷。



伴随着电视机的兴起,收音机荣光不再。但对它有深厚感情的曾德钧却没有放弃。现在,他将收音机与互联网技术结合,让收音机的造型更精致时尚,内容更多样丰富。




曾德钧收藏了几百台收音机、录音机,每一台都播送着一个时代的声音,而从这更新换代的机器中,我们看到的是人民娱乐消费,随着技术的进步越来越个性化。其中最个性的,就要属电子游戏了。



这里是吉林省长春市的一家电玩店,正在打游戏的是这家店的三个合伙人,其中年龄最大的店主沈勇,42岁,他和另两个伙伴一样,都是伴随着中国游戏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觉得,“玩”也是一种娱乐文化。




小学,是他们第一次接触游戏,七八十年代,大部分人第一次接触游戏,都是在游戏厅,那时的街机是孩子们追逐的对象,哪怕玩不上,都要在旁边站上好久。

电玩爱好者 韩嵩:

“中午饭钱都用去打游戏了,一般那时候吃饭都是1元、2元、1.5元,中午买盒饭的钱能买五、六个(游戏)币,假期的时候,玩游戏比做作业时间长。”




好在,游戏厅的时代没过多久,著名的家用红白机出现了,这让大家省了不少午饭钱。而这种能插卡,接电视的游戏机,很快就成了孩子们的最爱。



沈勇为我们拿出了从最初,一直发展到现在的游戏机,大大小小几十种,不同品牌,不同原理,显示出的却是游戏行业的进步。




街机,画面粗糙,游戏里人物的招数也有限,而同样一个游戏发展到今天,画面已经是十分精致。人物不变,显示效果和招数已经有了天壤之别。




从红白机的魂斗罗和坦克大战,到现在数以千计的游戏各类;从手柄操控,到体感式的游戏,再到VR技术,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不仅游戏内容更新鲜有趣,更让游戏有了社交功能,短短四十年,游戏机和游戏内容就有了太大的变化和进步。

七十年,人们的娱乐消费从无到有,娱乐内容从乏味单调到丰富多元,娱乐方式从简单划一到复杂多样,可以预见,未来不断推陈出新的娱乐消费,会让人们脸上绽放更多的笑容。

播出通知

10月14日19:28央视财经频道CCTV2《消费主张》播出《壮丽70年 消费大变革(三):文娱新风尚》,次日16:29重播,敬请关注!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860903.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