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育儿 > 孩子太内向怎么办?掌握这三点,激发潜在能量

孩子太内向怎么办?掌握这三点,激发潜在能量

前段时间,朋友带女儿外出旅游,一同去的,还有同事带着自家的女儿。

旅行十天,一路下来,同事的孩子坐在旅行团大巴车上,又是给大家唱歌,又是背诵诗歌,她甜美可爱的声音,获得了乘客无数次的掌声。

相比之下,朋友女儿就是个“小透明”,坐在车上很安静,朋友私下提醒女儿活跃些,但女儿根本不予理睬,朋友实在郁闷的很,担心自己的孩子长大以后太内向,没有出息。

诚然,内向的孩子确实不像外向性格的孩子那样活泼开朗,看起来沉默无趣,不太容易受别人喜欢,但内向孩子有自己的性格优势,父母只要有效引导,内向性格的孩子往往更有发展潜力,这里,父母首先要明白内向性格的几个特点。

1

内向性格者的特点

01缺点

内心性格的孩子往往由于缺乏表达自己的勇气,更容易被他人遗忘和忽视。

这主要源于内向性格的孩子太喜欢追求完美。

《内向者优势》一书中讲:”很多人认为内向者不喜欢表达,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们害怕由于表达不准确、不到位、不够吸引人而影响自己的形象,所以很多时候干脆选择不开口。”

而追求完美,又使他们担心做的不够好,容易陷入焦虑的情绪中,成为限制内向者发展的障碍,导致他们在做任何事情上容易患得患失,胆小自卑。

02优势

内向性格者有自己的优势,他们在独立、创造力,责任心方面更甚于外向性格者,他们对待别人往往更坦诚,也更能专注于自己的领域中,不受外界事物的干扰。

纵观古今,许多有卓越贡献的人,大多属于内向性格。

微软的创始人比尔·盖茨,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著名投资者沃伦·巴菲特,俄罗斯总结普京,散文大家周作人等等,都属于内向性格者。

花滑界有名的天才设计师伊藤聪美说,自己能成为独立设计师的另一个原因是讨厌和别人相处。她曾在一个专业做芭蕾舞服装的大公司工作过四年,因为不得不与很多人扯上关系,在26岁时,辞职成了独立设计师,靠着自己的悟性与钻研,很快在领域内独领风骚。

内向性格的专注与执著,使他们更容易在自己钻研的领域内取得成就。

2

偏见,是伤害内向孩子的利器

大多数父母都渴望自己的孩子性格活泼开朗,与周围人能融为一体,在人群中表现优秀。

常见到这样的场景:“宝贝,给叔叔阿姨们表演一个节目”、“宝贝,给大家讲一个故事”,许多父母为了自己的面子,会逼迫内向性格的孩子做一些他们并不擅长的事情,动辄训斥、与别人家孩子比较等,却不知道,父母越是这样,越容易损伤孩子的自尊心。

内向性格的孩子因为不善言谈,在性格上极敏感,当父母努力改变孩子的内向特质时,等于告诉他,你是不好的,孩子也会在潜意识中否定自己,增加他们的自卑感,在面对问题时不敢去尝试,长大后,也会形成自我否定型的人格。

《内向者优势》中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艾先生从小性格内向,但他很羡慕在人群中侃侃而谈的人,渴望和所有人打成一片。为了彰显自己是一个乐观开朗的人,他经常会在人群中高谈阔论,在聚会中也显示自己非常热情。

可当人群散去后,他便意识到自己有多么可笑,觉得自己仍旧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边缘人物。他渴望像外向性格者一样能言善辩,却违背内心那个最真实的自己,这让他的生活过得非常拧巴。

当父母认为内向是不好的,孩子就很难接受真实的自己,也很难体会到生活中的幸福感。

父母对内向性格的偏见,往往会成为伤害孩子的利器。

3

积极引导,让孩子做最优秀的自己

哈佛大学心理学专家曾做过一项实验,给500名4个月大的婴儿不同的刺激,发现有30%的婴儿反应强烈,30%的婴儿安静,另外40%处于中间状态,这些孩子长大后,反应比较强烈的,性格都普遍较内向。

生理学家也曾进行研究,发现每个人基因遗传约有150种大脑化学特质与成分,而一个人的性格与乙酰胆碱、副交感神经、精力储备等相关。

上述结果都证明,内向与外向是遗传基因带来的,与后天教育无关。

面对内向性格的孩子,父母不需要刻意改变,应顺从天性进行引导,保持向内发展的潜能,让孩子做最优秀的自己。

一是不给孩子贴标签。

知乎网友说了一件自己的事情。

儿子上幼儿园大班时,他为了让孩子更大胆自信些,每次买东西都让儿子去问价、付款。

一天早晨,他在吃早餐时,让儿子去付款,儿子拿钱绕了一圈,跟他嚷嚷说老板在忙。这时,旁边一位奶奶大声叫嚷:“老板,赶快来接下这小孩子的钱,他太胆小了,都不敢叫你。”

网友说他非常生气,其实,这个奶奶可以这样说:“小朋友,老板在忙,可能没有听到,你可以再大声一点点哦。”

心理学中有个“贴标签效应”,就是当一个人被贴上一个标签后,他在自我管理方面,会尽量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标签内容相一致。

父母一旦给孩子贴上内向标签,就会强化他的思维,让他认为自己就是这样的人,从而为自己设限。

二是尊重孩子的权利。

我小时候性格内向,喜欢独处,同龄孩子在一起疯玩时,我总是一个人在家里发呆。一些亲戚邻居对母亲说:“你家女儿太孤僻了吧?应该跟大家在一起玩。”母亲总会笑笑说:“性格不同,人各有志,随他去吧。”

正因为母亲不干涉我,小时候的我,常喜欢天马行空地想一些事情,这对后来的写作非常有帮助。

心理学专家认为,内向的孩子,独立空间是激发他们创造力的基地,也是他们个人进步的踏板。

许多内向的孩子喜欢独自做事情,比如个人涂鸦,长时间沉思,对着一株植物发呆。作为父母,千万不要强行逼迫他们进入人群,尊重他们的喜好,留出时间,让他们在自己的思想里自由驰骋。

三是提升孩子的钝感力

作家渡边淳在《钝感力》一书中说:所谓“钝感力“,即“迟钝之力”,亦即从容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伤痛,而不要过分敏感。

内向的孩子大多过分敏感,外界发生的任何事情,都容易成为他们情绪上的枷锁,出现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

提升孩子的钝感力,家长要多带孩子去接触不同的人,不同的事物,拓宽他们的视野。当孩子见识足够宽广,才不会拘泥在自己的小世界,被批评或赞美的声音所左右,才会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努力坚持下去。

每个孩子都是一颗种子,自有他们来到这世间的使命,父母应根据种子的不同,按照各自的发展规律去培养,内向的孩子才能拥有更独立、更自信的光芒,成就这世上独一无二的自己。

正如《内向者优势》一书中所说:盲目向外向者靠拢,或者盲目复制外向者的生活模式,反而容易弄成拙,让自己丧失原有的优势。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850887.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