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最后一名武状元
张宪周(1862─1914)字道东,郓城县张鲁集乡状元张楼(因张宪周中状元,其村后人更名状元张楼)人,清末武林名士。他出身豪门,为明代“世袭五代正千户”武德将军张贞的第十九代孙。天资聪颖,十五岁拜武解元李凤山为师习武练功。二十岁考中武庠生。练就了一身刀马纯熟的武功,所用两把大刀,一把重一百二十斤,一把重一百八十斤。所用弓,牛皮为弦。犀牛角为架,需三百斤臂力方能拉开,人称“神童”。
科举制度
科举制选状元肇基于隋,确立于唐,完备于宋。中国科举史上,曾经涌现了数以百万计的举人和十多万名进士,而作为这个庞大人才精英群体之巅峰的“状元”郎,则是屈指可数。据《中国历代武状元》(王鸿鹏编著,解放军出版社2004年出版)载,从唐朝至清末,中国共产生了284名武状元,平均5年才产生一个,实在难得!仅清代山东有14名。郓城县的张宪周是山东最后一名武状元。
一举夺魁
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京城开考,28岁的张宪周赴京比武赶考。
先考的是射箭。张宪周纵马擎弓,当坐骑沿马道跑起之后,只见他从背后取出三只雕翎,放开马缰,搭箭开弓,照定箭靶上的金钱连发三箭。笫一箭名为“凤展单翅”,箭射入金钱眼后,雕翎旁垂;第二箭名为“凤凰夺窝”,后箭将前箭由金钱眼中抵出;第三箭射掉金钱,谓之“金钱落地”。随着三箭中靶,武场上-片欢声雷动,在场观看的文武百官无不交口称赞。
接着比的是刀。张宪周与山西王金钩对阵。张宪周打马疾驰,身稳如山,在马上挥舞一百二十斤重的大刀轻松自如。突然,王金钩将他的大刀击落在地,并凶猛地向他挥刀砍来来,在这紧急关头,张宪周急中生智,猛地用脚尖将大刀挑起,随即手接大刀奋战王金钩,并将王金钩的大刀挑飞,欲追杀王金钩。主考官急喊:“不可伤他性命!”一句话提醒了张宪周,才没有使王金钩成为刀下鬼。考完下场,主考说:“你朝中无人,如果杀了人可就不得了,想夺状元就难啦!”接着又问他脚挑大刀是那一招,他机辩道:“习武贵在将有形化为无形,随机而变,出奇制胜,不能拘泥于一招一式。”主考官点头叹服。
第三场是比臂力,重三百六十斤的志石(举重器械),一声“起!” 张宪周稳稳举起,后又放一百八十斤大刀于上,他双手举石过顶,然后绕场一周,他面不改色,气不发喘,全场欢声雷动。轮到王金钩举志石时,刚举两下,汗如雨流,扔下志石羞愧而退。下场之后,口吐鲜血而死。光绪皇帝遂点张宪周为武状元。此事过后,京城上下便流传了“点了张宪周,气死王金钩”的民谣。
为官一任
1891年张宪周被封为陆部参镇殿将军。1894年张宪周赴任开州(今河南省濮阳)协镇。张宪周在任上为官爱民如子,治安言善,使农有余粟,女有余布,商有余财。致力于辖域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太平景象。后张宪周迁任崮关、娘子关从一品参将。其地盗贼杀人越货,为害乡里,民不聊生。张宪周到任后,走访百姓,制定平匪方略,并亲自率兵平匪,他身先士卒,文武并用,歼敌于铜家堡。辖属地域遂得安宁。他重农治本,兴修水利,使辖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百姓安居乐业。他任满离职时,百姓依依不舍,扶老携幼连绵相送十多里,赠旗锣伞牌,珍贵特产,张宪周一概婉言拒绝,两袖清风,返回故乡。
力挽狂澜
1900年庚子之变,八国联军进犯北京,京畿失陷,光绪皇帝和西太后仓皇西逃。八国联军侵略者分道追驾,张宪周当时曾随行护驾,行至居庸关时,他利用山高谷隘,埋兵布阵,率众堵截敌人,与侵略军展开人盯人的白刃战,护驾将士英勇搏击,使敌人洋枪洋炮无可施展,斩敌首级千余,八国联军幸免不死者见状纷纷仓皇逃窜,光绪帝等才化险为夷。驾临西安龙德殿后光绪皇帝召见张宪周时说:“挽狂澜之既倒,支大厦之将倾,乃社稷之臣,诚功莫大焉。”后来,光绪皇帝返回北京,御赐金字匾额“捍御功伟”。
后来,张宪周曾被清廷委任为兖州镇守使,但还未等到他前去赴任,就有人抢先出重金将官职买去提前充任。张宪周愤然返乡,从此不再出任。晚年,张宪周回到故乡后,在家乡开设了武馆,广收门徒数百人,常年练武。八国联军侵略中国后,张宪周带领他的徒弟参加了义和团,与侵略者展开了英勇的搏斗,表现了中国人的铮铮铁骨,浩然正气。
供稿:郓城县文化和旅游局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8305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