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对对子,难免要令人想起周星驰主演的《唐伯虎点秋香》里那一位,为了对对子呕出几十两血的“穿常兄”来。只是这还尚不过是“文状元之爱”,顶多不过是文人见的消遣而已。倘若是“天子之爱”,那可就大不相同了呢。
据说朱元璋就是颇喜欢对对子的。某年再他的帝都金陵,“于除夕前忽得传旨:公卿士庶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于是乎,在我们今日的传统文化里,就多了“过年张贴春联”,这么一件麻烦事儿。倒是他朱元璋自己个儿,反而赢得了“对联天子”这一美誉。
可恨的是他的对对对子的情有独钟,是颇令人防不胜防的。再说回他那一纸谕旨。当时就有这样一位仁兄,想必是武将出身的,家中无人能写。正张罗着四处去请人代写的功夫,朱元璋的圣驾到了。这满大街都贴满春联了,唯独到了你这儿,两扇大门旁空空荡荡,这是要抗旨不尊么?
待这位仁兄将因由道明,朱皇帝非但没有治罪,反而撸起袖子挥毫泼墨,现场御书了一副,“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方才转身离去。
你当朱皇帝真的就这样转身走了?那是不可能滴,我们也素知朱皇帝“多疑”的秉性。他溜达了一大圈又回来了。但见大门上仍是空空荡荡,自是气从中来,踹门夺路直奔了,虽隔着纸窗仍可见灯火通明的中堂而来,一进门,傻眼了。原来他御书的那副楹联,竟在这里,其下还燃了几柱清香,供着呢。你说喜人不喜人呢?中堂里供楹联,谁见过这景呀。
遭过如此“劫难”的,也并非仅仅是他的臣子们。据清初的褚人获讲,连他的儿孙们,也未能“幸免”呢。
这不,这日马上得了天下的老朱皇帝,突然兴起要去巡幸一下马苑,并令他的皇太孙朱允炆,及四子朱棣一起陪驾。一阵风来,群马扬尾嘶鸣,其情其景好不壮哉。老朱皇帝胸中激荡啊,信口捻来一句“风吹马尾千条线”,又教太孙、皇子来对下联。朱允炆是颇有些斯文心性,于是对曰,“雨打羊毛一片毡”;可朱棣就大不一样了,人家毕竟是在与蒙元的生死对决中,在死人堆里爬出来的,骨子里也就自然更多了些“霸”气,于是进前喊道,“日照龙鳞万点金”。
老朱皇帝闻罢大喜。朱棣的对文自然是更得这位驰骋疆场半生的老朱皇帝钟爱的。可喜罢之余,很快就又喜不起来,转而为忧了。将来这位文弱儒雅的孙皇帝,能降服地住,他这位霸气凌人的四叔么?
倘若仅仅如此,考考大臣、皇子皇孙们,倒也罢了。毕竟他们是有条件读书的。可平民出身的他又是颇喜欢微服出访的,也就难免要一时把持不住,跟乡野村夫过过招了。
这一日,他正微服来到一个集市。偶见一筐中的藕节,洁白、鲜嫩,煞是可爱,随口吟出“一弯西子臂”来。旁边卖藕的老农眼见客官夸赞自己的藕,心里也自是美滋滋,笑吟一句“七窍比干心”,竟对了个严丝合缝。
一时惊呆了老朱皇帝。谁承想这位貌不惊人的老农,竟能够对得如此工整?且待我老考他一考。于是又拟了一联,“藕入泥中,玉管通地理”,教这老农来对。而这老农亦不肯示弱,又对出“荷出水面,朱笔点天文”一文,不但对得工整,还自成一幅“蓝天映水,水出莲”的如诗画卷呢。
老朱皇帝闻罢大喜,遂钦点了“祭酒”一职。至此倒是笔者悔恨的不行,恨不长于老朱皇帝微服私访之时呢。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8285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