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有个书生,
一介策士。
年纪轻轻就饱读兵书。
凭借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
和深厚的忽悠功底,
游走于各国诸侯之间。
孙子曰:上善伐谋。
策士却说:上善伐交。
离开家乡后,
策士去往楚国。
策士想,以自己的谋略,
势必会得到赏识。
那会儿楚相正春风得意,
刚好得到楚王赏赐的一块玉璧,
喜爱的不得了,
觉得其他大臣都是辣鸡。
遂宴请门客。
席间,楚相喝嗨了有点飘。
正在装逼之际,
发现玉璧在席间丢失了......
楚相:???
楚相门下食客上千,
唯独策士一无人脉,二无分文,
就因为自己身无分文,
便被诬指窃玉。
人在家中坐,
锅从天上来,
被楚相吊在房梁上打了个半死。
策士:......香蕉你个巴拉!
策士双目灼灼,牙关紧咬,
两只眼烧出来的都是不平气。
窃玉之名得于楚国,
策士发誓日后要以窃国雪耻。
红烛影摇,妻子垂泪。
策士晕晕乎乎醒来,恍如隔世。
望见身旁流泪的妻子,
策士鬼魅一笑:
不用担心我的伤势,
幸亏我的舌头还在嘴里。
妻子叹气,
一边慨叹丈夫傻逼,
一边照料他的伤势。
投奔秦国之后,
策士被秦王尊为客卿。
多事之时,大争之世,
此时的秦国刚经历河西大战,
只一仗,斩首魏军八万。
河西一地,
本来是秦国的封地。
不知为什么,魏国偏偏眼馋,
硬要把它夺了去。
秦国彼时弱小,眼睁睁被夺走了。
献公以来,秦人下定决心:
要夺回自己的土地!
历经孝公、乃至如今的秦王,
为的就是讨回自己的尊严。
可近年来,秦国屡败魏国。
可魏国每每先假装割地求和,
等到秦国退兵之后,便赖着不走。
秦国强要,又怕引起边境兵变,
只能干着急。
策士:你们对力量一无所知。
策士整理了一下袍衫,
主动要求出使魏国,愿为秦国分忧。
秦王抱着试试看的心态,
把策士扔过去了。
魏国朝堂上,
策士陈述一番利害,言辞激烈,
三言两语间,化解了邦交危机。
是日,兵不血刃拿回河西。
秦国:卧槽!牛逼!
策士:基本操作,基本操作。
那天秦王很开心,拉着策士的手,
逢人就说:他就是我的商君。
那一夜,他们纵论古今。
策士眯着眼说,
不知秦王愿做贤君还是愿做明君?
秦王来了兴趣,好奇的问道:
贤君和明君还有区别?
策士整肃衣冠,掷地有声:
贤君遵礼安民,
明君拓土强国,
此谓“先王后圣”!
秦王一阵大笑:
愿做明君,
拓土以强国,强国则民自安!
有那么一瞬间,
虽然秦国四周都是敌人,
但秦王什么也不怕了。
不久之后,五国合纵攻打函谷关,
要将秦国彻底锁死在关内。
秦国国民人心惶惶,
朝廷上正对于如何用兵犹豫不决。
策士开始了自己的表演,
出使魏国,拉拢齐国,
连横楚国,分化韩魏。
不断选择薄弱环节渗透,
瓦解它的盟约链条。
最终五国攻秦,惨败而归。
五国的合纵之策,
策士的连横之策,
在函谷关,展开了倾动天下的较量。
五国声势浩大,无奈暗怀心思,
秦国虽然危机重重,
在策士主持下征伐得当。
从此以后,
秦国再也无惧锁秦与崤函的山东诸国了。
世人云: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策士正是张仪,
天下事仿佛都是弹指可定。
天下做棋盘,列国为棋子,
旷古未闻也。
后记:
但凡为人,
一是皮,二是骨。
张仪魏皮秦骨,
公孙衍乃秦皮魏骨。
至于商鞅者,
入秦以后,脱胎换骨,
皮骨皆为秦人也。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8280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