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文 > 未了解一个人之前,我从不加以评论

未了解一个人之前,我从不加以评论

经历过一些事,接触过一些人,慢慢会发觉自己认知的片面性和主观性。有时候你认为对的,结果往往是错的;有时候你是对的,但却是猜测出来的结果,细想并没有确实的根据。

我们自以为会睹一叶而知秋,看到现象推测本质,其实太自以为是了,我们没有火眼金睛亦没有完美的“机器人式”的强力逻辑。

就像孔子看见颜回偷吃米饭,进而试探颜回:欲用米饭来祭祀祖先(古代祭祀祖先必须保证祭祀物的洁净)。若不是颜回进而解释:自己偷吃米饭是因为有灰尘掉米饭里,自己又舍不得把弄脏的米饭扔掉而选择吃掉。

若是我们不了解颜回的为人,一味地相信自己的眼睛,那么在我们的心中,颜回就是一个偷吃米饭违背道德的人,所以眼见不一定为实。

人是情感生物,往往在某些时候因为自己的情绪和主观臆测冤枉了别人,把自己的坏情绪和恶劣行为施加在他人身上,而事后明白过后又深感后悔。于是乎,佛家的修心之论、道家的无为而治、法家的逻辑之辩才大行其是,以防微杜渐的口吻告诫世人:莫要轻下结论。

以前知道秦淮八艳之首柳如是,嫁给了钱谦益是她一生的污点。可仔细阅读完整部的《柳如是传》却不再如此想了,反而挺理解钱谦益这个人了,也替着这位河东君感谢他的携照之恩了。

我们喜欢柳如是,是喜欢她的“其志操之高洁,其举动之慷慨,其言辞之委婉而激烈,非真爱国者不能。”亦是因此她才能稳居八艳之首;而厌恶钱谦益是因为他晚年投降清朝导致晚节不保。

可到底又有多少人真正去了解过柳如是和钱谦益这两个人呢?我想是很少的。大多数人都是因别人的情绪而心生反感,是没有真实的自我立场的。因为别人的喜欢而喜欢,因为别人的不喜欢而心生厌恶,这里指的别人是大众,这就是所谓的从众心理。

我们来简单看下柳如是和钱谦益的两人的故事吧。

柳如是来到杭州拜嘉燧老人为义父,为此留居通幽园,嘉燧为其举办选婿大会。

最后柳如是以未看到心仪男子作罢。

其实当时她心里已有标准,必须是像钱学士那般学识之人方可如意。

不久,便应邀钱谦益邀请去到府上造访,钱谦益以“锦瑟无端五十弦,河东之水向东流,洛阳女儿名莫愁,莫愁十三”巧取柳如是别名河东君。

接着自喻俞伯牙,指柳如是为钟子期,表明其续弦之意。

后不久为柳如是建造如船舫一样的客室,取名我闻室(“佛语曰:如是我闻”之别义)。

接连几次的攻势下,柳如是内心已被其感动,温暖包围着,但附以条件:必须以正妻礼仪迎娶。

史书记载,59岁的谦益迎娶23岁的名妓柳如是,当时致非议四起。

哪怕受到三姨太杜氏刁难,言语侮辱,甚至被杜氏用“计驱城南柳”来影响钱谦益的迷信童言都未能让两人感情受损,反而使之弥坚。

钱谦益为她不怕辱没门规、不怕家族是非、不怕人言可畏,以明媒正娶的方式把柳如是迎娶进门。

婚后,钱谦益为她在虞山盖了壮观华丽的“绛云楼”(绛云仙姑下降),金屋藏娇。两人同居绛云楼,读书论诗相对甚欢。钱谦益戏称柳如是"柳儒士"。

崇祯十六年,松山失守,绛云楼成为众多爱国志士聚集之地。

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帝自缢身亡,明亡。

柳如是劝钱谦益与其一起投水殉国,钱谦益沉思无语,最后走下水池试了一下水,后两人在芒种夜泛舟,柳如是希望借此殉城以明志洗骂名,无奈钱谦益以水太凉为由不从,已怀有身孕的柳如是“奋身欲沉池水中”,却给钱谦益硬托住了。

五月十五日,钱谦益率诸大臣在滂沱大雨中开城向清军统帅多铎迎降,柳如是以之为耻再次自杀未遂。

忽闻郑成功之笔:“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保存实力,定能复国”,且昔日恋人陈子龙也加入复国义军之中,柳如是才罢了自杀念头,从此开始为复国积极准备。

顺治三年正月,钱谦益被清廷授予秘书院学士兼礼部侍郎、明史副总裁之职,穿上了清朝的官服。

二月,柳如是生下一个女儿。

六月,钱谦益称疾乞归,返回南京,清廷令巡抚、巡按随时监视上报,携柳如是返常熟。

顺治四年(1647),钱谦益突然被逮锒铛北上,关入刑部大狱。柳如是扶病随行,上书陈情,誓愿代死或从死。

顺治五年(1648)四月,钱谦益因黄毓祺案被株连,囚南京狱。

经柳如是全力奔走营救,斡旋,钱谦益才得以免祸,对此感慨万千:“恸哭临江无孝子,从行赴难有贤妻”。

出狱后,被管制在苏州,寄寓拙政园。

改过自新的钱谦益一直在为反清复明忙碌着,甚至卖掉了自己珍藏多年的书籍,把余生都付诸于复国事业中,与柳如是一起恩爱有加。

康熙三年(1664年)五月二十四日,钱谦益去世。柳如是为了保护钱谦益家产业,为吓走恶棍用缕帛结项自尽。

陈寅恪评价钱谦益:“送客筵前花中酒,迎春湖上柳同舟。纵回杨爱千金笑,终剩归庄万古愁。”

其实,钱谦益从本质上来说并不如人传的那样坏和怯弱,他对柳如是一直是关爱有加的,至于降清这个事吧,不管他是为了当官还是为了保全家,外人看来很难理解,但是站在他的角度似乎也可以理解。

两人感情虽经波折但都是考验,这番起伏跌宕也足以看出钱谦益对柳如是的爱为几何了,其实我想大多人是羡慕他们的,毕竟真的能白头相守的并不多。

钱海岳评价他说:“谦益清流领袖,首先迎附,皆为国罪人,乃失身于前,归正于后。”

哪有人不犯错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只有仔仔细细、清清楚楚的了解一个人过后再做评价才是较为公正的,否则未免有些贻笑大方了。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819855.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