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是全国各个省份都在进行职称晋升,说到职称,是每一个中小学教师为之奋斗的目标,尤其是高级教师职称,既是一种荣誉,又可以增加工资,被教师们戏称为“发家致富”。作为教师,除了通过晋升职称来增加工资之外,再无其他途径。尤其是从去年开始,教育部门增加中小学高级教师职称名额,让老师们看到了希望,同时,也“逼疯”了部分老师。
笔者所在的学校共有两千多学生,教师一百三十多人,而且大部分都是七零后,偏向于老龄化。在这之前,学校评上副高职称的也就只有4人,大多数教师都是十级、九级、八级,没两年根据空岗情况正常晋级,老师们也习惯了这种职称变化。但是自从去年十一月份,省教育厅及人力资源部共同发布了职称改革及评定的相关文件,推进职称制度改革,尤其是改革高级职称的配额限定,增加名额,而且只要符合条件,就可以破格晋升。这样的文件让老师们心中为之一亮,开始照着文件查找自己的业绩条件,才发现其实自己离高级职称很近,尤其是最近几年才上岗,业绩比较多的年轻教师破格上岗,让很多快退休的老教师“望职称兴叹”,工作了三十多年都没有评上高级职称,而这些年轻人才工作十几年就评上了,心理上是极度不平衡。
以上是一种现象,还有一种现象就是,即使高级职称名额增加了,但毕竟是僧多粥少。也就是符合条件的老师很多,大家都想评定,这是不争的事实,怎么办?加分呗,加什么分?也就是把上岗以来所有的业绩条件拿出来,列出方案进行加分拼比,分比较高的纳入名额之列,较低的只能退出竞争行列。这样的结果还是年轻教师多,中老年教师少,很自然,年轻教师无论是机会还是精力方面都比较充沛,业绩条件自然多。老教师近些年快退休了,精力自然不如年轻人,参加各种活动的机会也就少了,业绩自然也就少,就是把名额给你也无法通过。因为文件中明确规定要符合十几条中的三-四个条件,要县优或者市优秀荣誉,课题,论文,年度考核“优秀”,指导学生获奖,等等,这些条件看似容易,但是也需要几年的积累,老教师既然快退休了,这种机会也就少了。这又是一种遗憾。
其次,部分中青年教师开始”疯“了,因为他(她)们都是近几年的高级教师“后备军”,条件符合,就等名额,所以首先就得先入围,入围靠什么?靠各种加分项,学校的各类指导奖,县级的,市级的,国家级的,级别越高,加分越高。之前一通知什么活动,不管领导怎么动员,都是人人“退避三舍”,而现在却是“蜂拥而上”,本来只要二十个作品,就有上百个上交,挤破头似的往前冲。大家都有一个感受,那就是大家伙儿“疯”了,是谁把老师“逼疯”了,不言而喻,是职称评定。多年来,本来大家已经习惯了高级职称就是“水中月”“镜中花”的梦境,突然变成了现实,激动之余就是疯狂的往前冲。是喜?是忧?无法定论。在利益面前,又有几人能“得之坦然,失之淡然”呢?
只希望职称改革的步伐能再快一些,名额能再多一点,既照顾到老教师,也照顾到中青年教师,让校园里老师的脸上多一点开心,少一点凝重,让职称评定不再是老师们心中的“硬伤”。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7900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