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 东方时评丨“一元茶馆”何以坚守百年?敬老不只在重阳

东方时评丨“一元茶馆”何以坚守百年?敬老不只在重阳



聚华园茶馆,是荻港村一座有着近两百年历史的老茶馆。潘平福是茶馆第四任掌柜,接手至今已有53年。考虑到茶客都为老人,他只收很少的茶钱,一元钱可以喝上一天。所以这里,也被称为“一元茶馆”。(中新网10月4日)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重阳节是老人的节日。每当重阳节来临,各地又是忙着搞庆祝活动,又是忙着慰问老人,向老人赠送节日礼品,老人们高兴得了不得。可重阳节一过,一切又“归于平静”。要想再高兴一回,还得等到下一个重阳节。

据报道,荻港原来有大小茶馆13家,凡是经过该村的商人,都喜欢上岸吃口早茶。“后来村子没落了,茶馆一家家关门。”如今,潘平福的茶馆已成为荻港村老人们唯一的念想。“看着老人们还能有个去处,我也开心。”潘平福表示,自己年纪大了,茶馆不知道还能开多久。但只要他还在,“一元茶馆”就永远会给老人们备足茶水,只要还有一个老人来,他就会拿起剃刀,认认真真地给人家理发、刮面。凌晨三点,天蒙蒙亮。走在浙江南浔荻港村的小河边,已能明显感觉到凉意。77岁的潘平福和哑巴伙计埋着头,弓着身子不声不响地忙碌着。在众多茶客里,沈阿栋总爱第一个来,一份报纸一杯茶,一喝就是几十年。“我的爷爷辈就在这儿喝茶,听说那时候这儿还是平房呢。”沈阿栋说,茶在家里也能喝,但在这儿喝茶,不孤单。谈话间,一个个老茶客陆续到来,很快凑成一桌。这些茶客,大都是村子里的老人,年纪最大的已近百岁。据了解,2011年之前,潘平福的茶水只卖5毛钱一杯,茶馆入不敷出。那一年,在茶客们一再坚持下,潘平福将茶水涨到了一元钱。到了2014年,茶客们又提出自带茶叶,只需茶馆提供一元热水。哪怕如此,一天最多三四十杯茶的收入,还是无法支撑起一座茶馆。当茶客们提出出资支援的想法后,潘平福毅然拒绝,坚持靠着干“老本行”——为村民剃头修面,来补贴亏损,维持茶馆的正常运作。顾客也都是些上了岁数的老街邻。相较于满街的美发店,他们更钟情于这里的老发式和老手艺。在潘平福看来,剃头也是茶馆的一部分,“以前但凡是大茶楼,都会留出一个地方来给剃头匠,这是规矩。”为将这个传统延续下去,潘平福也曾收过七八个剃头徒弟,但最后没有一个愿意留下来帮他支撑一个注定亏损的茶馆,“在这里挣不到钱,徒弟们后来都纷纷改行了,只有哑巴一直都在。”这个“哑巴”,便是茶馆内唯一的一个烧水伙计,今年也已经70岁。当年在别人嫌弃他又聋又哑不够聪明时,是潘平福收留他在茶馆做个烧水伙计。这一待,便是几十年。

年复一年,明摆着亏本的买卖,潘平福却从没想过放弃。在他看来,只有留住茶馆,村里相伴几十年的老人们才有一个相聚的地方,他们的晚年才不会寂寞。

毛泽东同志说过,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一元茶馆”坚守百年,为的是“村里相伴几十年的老人们有一个相聚的地方”,为的是“他们的晚年才不寂寞”,“明摆着亏本的买卖,也从没想过放弃”;当茶客们提出出资支援的想法后,潘平福也是毅然拒绝,坚持靠为村民剃头修面,来补贴亏损,维持茶馆的正常运作一晃便是几十年。潘平福不是在经营“一元茶馆”,而是在坚守着一种传统文化,坚守着浓烈的乡情乡愁,弘扬的是中华传统美德。老人们到“一元茶馆”不只是喝茶,而是在品尝传统文化,缅怀乡情乡愁,老友相聚,尽情“唠嗑”,感到不孤单不寂寞,笑意写在脸上,幸福感油然而生。

“一元茶馆”何以坚守百年?潘平福凭着服务老人的热情、真诚和执着,向世人呈现,敬老不只在重阳。令人肃然起敬而又感慨万千。人来人往,茶起茶落。风雨飘摇的老茶馆,有潘平福的一生,有老茶客的一辈子,也浓缩了荻港古村的百年光景。“‘一元茶馆’坚守百年情愁,四代传承留住一盏心灯”,堪称文明的典范、敬老的标杆。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全社会关注的大事。重阳节是敬老节,但敬老又绝不止在重阳节。“一元茶馆”需要政府的扶持,需要更多有识之士的关心。有关部门更应从“一元茶馆”得到启发,受到教育。平时要多为老人着想,多为老人做一些看得见、摸得着、享受得到好事、实事,让老人不孤单、不寂寞,提升老人的幸福感,不能等到重阳节才想到老人。

作者:周志宏

* 以上只是作者个人言论,不代表本网观点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774785.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