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这样的AI智慧课堂,我想说NO!

这样的AI智慧课堂,我想说NO!

近期网上流传着这一个题为“逃课机会为零!“的短视频。视频中,某大学信息中心主任在一间装有摄像头的教室中介绍说,“传统点名第一浪费时间,第二准确率不高,但是有了人脸识别就没这个问题了。教室只要(学生)进入到那一刻起,你往那一坐,它对你已经全程进行识别了。通过人脸识别也能知道,比如你抬头了几次,低头了几次,还有你是否在玩手机,是否在发呆,是否在看别的书,都能感知到。”此事引起了极大关注,引发了争论。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人脸识别的社会应用涉及学生民隐私等伦理和安全问题。其实这种担忧自人脸识别技术出现就一直存在,并且有着相对一致的共识,国外在这方面更加保守一些。例如:瑞典一所高中此前用人脸识别监测学生出勤,被罚款20 万瑞典克朗。今年,已经有旧金山等多个美国城市禁用人脸识别,而微软已经删除全球最大公开面部识别数据库。

我想从另一方面思考这个问题。这个学校认为:通过人脸识别掌握学生抬头了几次,低头了几次,是否在玩手机,是否在发呆等等,是对课堂教学非常有帮助的事。而持有这种观点的人也不占少数,在基础教育领域也出现了不少这样的智慧(能)课堂的案例和产品。这些看似高大上的课堂,真正可以变革课堂吗?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智慧课堂到底是什么呢?东北师大唐烨伟等教授认为,“智慧课堂是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通过变革教学方式方法、将技术融入课堂教学中,构建个性化、智能化、数字化的课堂学习环境,从而有效促进智慧能力培养的新型课堂。”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几个要素,一是信息技术的支持,因为传统课堂很难在变革流程、结构等情况下依然实现高效;二是要变革教学方式方法,不是在传统教学一点不变的情况下,加入这样那样的信息化手段,把“嘴灌变成电灌”;三是构建个性化、智能化、数字化的学习环境,这里的学习环境要能够蕴含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等当代主流学习理论以及学习科学的知识观和学习观,要能够有效的为学生学习赋权(empowerment)。第四点最为关键,这就是要有效促进智慧能力培养。智慧课堂并非由技术智慧的堆积而成,而是要实现新型教学环境下教与学的智慧,这既是教育的初心,也是教育的目标。

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很容易就可以得出结论,刚才举例的课堂真的智慧吗?这样的课堂在我看来,无论是在大学还是中小学可能会成为技术对课堂的“污染”。因为:

1、在教育价值取向方面,它与当代主流学习理念以及学习科学的知识观和学习观格格不入,目的不是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而是监督、警示、评价甚至惩罚,这只会让满堂灌的老师更加有持无恐。

2、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创新的真正目的是,通过变革教学结构、流程和生态,掀起课堂教学革命,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在大学要打造体现“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金课”。而革命是以新范式对旧范式的迭代实现的。如果新技术对教学没有产生结构性影响,我们很难认为它是有效的教学创新,更难产生可持续成效。今后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学生行为分析,一定会围绕培养高阶思维能力、创新教学方法和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展开。

3、我的讲座经常用一个题目:《融合创新,上一堂好课》。老师们无论用什么样的技术或手段,其目的非常明确,就是如何上好一堂课。打造一堂好课,老师是非常关键的,面对低头玩手机的学生,老师不去从根本上反思教学,寻求更有效的教学,而是去求助一种“监视”设备,这本身就是悖论。老师在新型学习环境中,如何让课堂更加有效、有趣,让学生主动的把头抬起来,坐到前排来,提出问题来,这才是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真正的目的。

最后问一个问题:对那些睡觉和玩手机的同学,老师真的看不到吗?!真的需要一台机器帮你看吗?也许老师“视而不见”才是问题的关键。

我们缺的不是各种强行融合的技术,而是初心!

对于这种所谓的智慧教室,我的个人态度是“NO!”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764573.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