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真正的育儿好书,不光给我们建议和方法,更能让读者觉醒。如果你的孩子刚好学龄前,就看看这本书《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它让我们反思,我们对孩子的爱,是上帝之爱,还是天使之爱。如果我们盼孩子有成就,请避免使用上帝之爱,还孩子幸福的童年。
我曾和开篇描述的母亲一样,以望子成龙的名誉折磨过我的儿子。每当想起那段时间我的歇斯底里和不正确的做法,我都会不寒而栗。也许有人会说,你都承认教育失败了,有什么资格在这儿教别人?正是由于我们这种母亲经历过失败的教育,才深刻体会了育儿的错误方法对孩子的伤害。我们希望新一代的父母能提前醒悟,别再用语言和暴力伤害孩子。
儿子上幼儿园时,老师跟家长告状,说孩子上课不看黑板,建议妈妈带孩子去医院检查,言外之意是你的孩子疑似弱智。孩子都是母亲的骄傲,老师说孩子脑子有问题,相当于把孩子和正常人隔离开,任何一个母亲都难以承受这种打击。她魂不守舍地带儿子回家,路上差点撞车。回家以后,就对儿子大喊,你为什么不看黑板,为什么?母亲相信孩子不是弱智,可她不理解,为什么孩子会给老师错误的印象?妈妈觉得,你既然是正常的孩子,就该和正常的孩子一样,听老师的指挥。孩子吓得哆嗦,眼泪汪汪地说,老师不让动糖。
原来,孩子午睡后,老师发了两声糖。不让孩子吃,就让放桌子上。老师讲课时,孩子就盯着糖,生怕糖丢了。就这么一件小事,妈妈打了儿子一顿。
妈妈做错了吗?孩子上课不听讲,妈妈管教孩子,告诉他不再犯相似的错误,这也是在给孩子立规矩,她没错。但是,一定要用打骂的方式告知孩子吗?妈妈在老师那儿丢了脸,打孩子也是她发泄怒气的一种方式。妈妈的怒气有所平息,孩子的心里有了创伤,孩子会怎么想呢?他会觉得,我因为上课盯着糖,妈妈打了我。六岁的孩子,思维没有清楚到明白挨打的症结是他必须上课认真听老师讲课。他只知道我犯了错,妈妈很生气,我是个惹妈妈生气的坏孩子。所以,妈妈打孩子事件,结果仅仅是妈妈宣泄了怒气,并未起到教育孩子认真听课的作用。心理学家武志红老师指出,父母打孩子都是自私的宣泄怒气,根本不是教育孩子。
幼儿园老师不断告状,孩子在学校受老师的批评,受同学的取笑,回家又要接受父母的反复折磨,使孩子成了个木头人。有一次,大冬天,妈妈接孩子回家,发现孩子拉在裤子里,都不敢吭声,屎和尿都冻成了块坨儿。孩子遭了罪,却不敢吭声,他知道,我表现不好,爸爸妈妈不满意,他们不关心我。我不能再给他们添麻烦。
父母会因为心疼孩子而醒悟吗?不会!当孩子又一次违反纪律,不写作业,不听课时,爸爸妈妈想到的办法,仍然是残忍而极端的。
他们夫妻合力,要将不爱学习的儿子赶出家门。孩子两只小手扒着门不撒手,绝望地看着父母。父母则残忍地把他的手指一根一根地掰开……。
他们还吓唬孩子,你不爱学习就不用上学了,去打工吧。送个八岁的孩子去餐馆剥葱。晚上接孩子时,妈妈问剥了几颗葱,孩子说,剥了三十六颗。
八岁的孩子,没有因为父母不合理的安排反抗和哭闹,似乎默认并接受了父母的安排。
父母想要看到儿子的反省,希望儿子痛改前非,保证认真听课,遵守纪律,努力学习。孩子呢?他并不明白父母的良苦用心,他只知道,我做不到努力学习,就要听妈妈的安排,不再去上学,提前工作挣钱。他幼小的心灵,意识不到学习的重要性,更不知道八岁辍学意味着什么。但他明白一点,就是不用再去学校受老师的批评,同学的白眼,爸爸妈妈也不会因为不写作业打我了。他多少会为境遇的改善感到安慰。
他不懂维权,不知道爸爸妈妈违反了义务教育法。父母就像他的上帝,能给他一切也能拿走一切。你感受到了吗?此时的孩子,如同生活在地狱里。原因仅仅因为他不爱学习。这是我们想看到的吗?我们养育孩子,就为了他能努力学习吗?不学习你就要下地狱!这是我们爱孩子的方式吗?
为人父母者,难免走入误区。孩子不学习,我就不爱他了。学习就是学知识,知识不代表一切。尤其是应试教育下的那些知识。我们总担心孩子落于人后,认为不上学孩子就没有出路。其实,孩子的情商的培养更为重要。我们使用的极端做法,正在一点点毁灭孩子的情商。孩子对自我的认知来源于老师和家长。孩子受到父母的唾弃,自尊心低到了极限。他认为自己是失败者,令父母失望的人。孩子在这种认知中长大,他未来的成功几率有几分?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里提出“人才”的公式,什么是人才?“人”与“才”结合。“才”是知识,没有任何价值,只是个“0”,能力是“0”,与知识合在一起还是“0”,能力是“1”,就变成了“10”,能力是“9”,就变成了“90”。您看懂了吗?我们拼命地让孩子学习知识,没有意义。还是要培养孩子的能力,能力配合知识,知识才有价值。那么,我们拼命地让孩子学习,写作业,背书,而不是培养孩子回报社会的能力,我们的教育还有什么意义?
逼孩子学习,不好好学习就打骂的态度,正是为“才”的那一点零头,毁掉孩子作为“人”的能力。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敌意之中,他就学会了争斗;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恐惧之中,他就学会了忧虑;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怜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讽刺之中,他就学会了害羞;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嫉妒之中,他就学会了嫉妒;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耻辱之中,他就学会了负罪感。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暴力之中、地狱之中,他就会成为魔鬼。暴力是爱受到挫折的结果。”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一书中,举出的几个实例表明,本该优秀的孩子,在家长的错误引导下,会被归于“差生”的行列。孩子们不幸福,是他们造成的吗?他们那么小,怎么会造成自己的不幸呢?我们做家长的应该深刻反思,到底是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
每个家长都深爱着自己的孩子,不要再使用上帝之爱,请像天使那样爱孩子,认真倾听他的心声,感受他的苦恼,帮助他面对挫折,克服困难。不要再固执地使用你认为最好的教育方式,最好的教育是“爱”,没有爱为基础,你的一切教育都是徒劳,只会给你和孩子更多的痛苦。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760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