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在网络上已经流行多年,且备受多方争议。话题一出,家长们捧作掌珍,奉为真理;而教师们则压力倍增,自我辩护。作为教师,我也一直无法认同这句话,然而当我阅读完《马文·柯林斯的教育之道》这本书之后,我被她卓越的教育理念和独特的教育方法所折服。在她的学校里,这句话即是真理。
马文·柯林斯,20世纪30年代生于亚拉巴马州,是公认的美国最重要的教育家之一。她不仅影响了许许多多的孩子,更影响了整个美国的教育体系,以及无数教育者的教育理念与方式。她曾被连续两任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与老布什请去做教育部长,但她都予以拒绝,她说“我太喜欢教书了,我属于教室”。马文曾在一所公立小学担任教师多年,后来创办西区预备学校(涵盖学龄前、中小学阶段的学生)。媒体称她为“奇迹的创造者”,她的事迹也被拍成传记电影《马文·柯林斯的故事》。马文的故事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影响力呢?让我们走进她的学校,走进她的教室、走进她本人来一探究竟吧……
01、 被相信的力量
所有的孩子生来都是成功者。他们需要的就是,有那么一个特别的人相信他们,激发出他们最好的一面。
马文深信: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相信学生,更应该让学生们相信自己。只要一个人不放弃自己,就永远有成长的可能。她认为,孩子们不是各种教育问题的原因,而是教育的受害者。孩子们是想要学习,而且能够学习的,只要“给与他们恰当的环境、正确的动机和适合的学习材料,他们就能够展现出与生俱来的特长,脱颖而出。”
马文在离开与自己的教育理念格格不入的公立学校后,开办了一所西区预备学校。这所学校的孩子基本都是来自于公立学校里的黑人问题儿童。他们都是被当时教育体系认定为“智力低下”、“有阅读障碍”和“人格缺陷”的孩子。他们被老师们抛弃、被父母们放弃,因此他们消极厌世、自暴自弃、甚至具有攻击性。若不是马文接纳并相信他们,他们的绝大多数最终都会成为流落街头、打架斗殴、吸毒赌博的小混混。
这些“问题”学生来到马文的学校之初,他们自己几乎都不相信自己可以学习和阅读。但马文耐心地陪在他们身边,一次又一次地对他们说:“你很聪明,你可以的,你能做到。”她还时常予以他们身体上的爱抚与拥抱。马文从不低估孩子们的智力或者学习能力,也从不给孩子们贴上错误的标签,她想让孩子们知道,犯错是没关系的,因为犯错本身就是学习的一部分。她常告诉她的学生:“如果你什么都知道,就不必来学校了。”
马文教孩子做一个完整的人,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她告诉孩子们,一个人对自己的看法会决定他们的命运。她关注孩子的一切——观点态度、举止仪态。她要确保,学生的脸是干净的、头发是整齐的,衬衫是塞进裤腰里的,袜子是提上去的。走路时要抬头挺胸,肩膀向后展开,这样才能有尊严、有自信。
撕掉公立学校给这些孩子们带来的标签,在被相信、被鼓励下,感觉到了自我价值。这些孩子渐渐安静下来,他们开始走进了阅读的殿堂,痴迷于学习,并求知若渴。
被相信是一个人乘风破浪、勇往之前的原动力。
02、阅读是一剂起死回生的良药
教育的重中之重就是阅读,不知道阅读的孩子什么都做不了。
马文认为,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非常重要。其中,最关键的就是为学生选择最好的书。她说:“对于一个正在学习阅读的孩子,你最初给他的那本书决定了他以后会读什么。”马文没有像传统学校那样,给孩子们容易读懂的“看图说话”,而是让他们直接接触经典读物,比如莎士比亚戏剧等。她认为伟大作品是孩子们最好的老师,而二流文学作品中平淡无奇的内容只会让学生永远地讨厌阅读。
马文从来不给孩子们推荐自己没有读过的作品,她和孩子们分享自己阅读的内容,共同探讨作品中的故事情节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她施行“以学定教”的教学策略进行因材施教,根据每个孩子的基础和阅读水平安排阅读内容,随时跟进孩子们的学习情况,及时为每个孩子调整阅读层级和策略。
她学校里的孩子们在经典阅读作品的感召和影响下,很快超越了公立学校的孩子,陆续被周围的高级学校录取,创造了教育界里被人歧视的黑人“问题”孩子走向成功的不朽神话。
在西区预备学校里,阅读就是一道风景,所有的孩子都痴迷于此。他们早上希望快点进入学校,放学后不愿意回家,他们不断地要求提高阅读难度,就像一条条正游向深海中的小鱼,永不满足只在海边驻足。阅读帮助那些曾经的“问题”孩子纠正了错误、养成了自主学习习惯,成为有思想、有修养的优秀公民。
由此可见,阅读可以提高帮助学习能力较差的孩子提高成绩,帮助行为上有“问题”的孩子纠正习惯,帮助不爱动脑的孩子学会思考,帮助自卑的孩子走向自信。
03、 教师是生命之花的孕育者
对于教师来说,最重要的品质就是对学生的爱。
马文说,教师可以塑造一个孩子,也可以毁掉一个孩子;可以支持一个孩子,也可以污蔑一个孩子;可以激发一个孩子的潜能,点燃他们的兴趣,让他们求知若渴,也可以让他们厌恶学校,甚至厌恶自己。这其中,最重要的分水岭,就是对学生有没有爱。
她认为对学生的爱比资历和大学学历还重要,因此在招聘教师时也以此为标准。她通过比较发现,在那些长期在公立、私立或者教会学校工作的资深人士身上往往感受不到这种品质。而那些没有接受过任何正规培训或者不具备任何教学经验的人,反而具备那种性格和激情,能够成为一名高效的教师。这些没有经验的教师乐于学习,善于接受别人的建议,没有刻板的固化思维,更方便沟通和培养。
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我中年转行开始做小学教师,虽然不专业,没经验,但正是因为怕误人子弟,所以每天不间断地坚持学习,如饥似渴地阅读大量专业书籍,积极向优秀的同行请教,希望能够快速提高教学水平和技能。又因为我没有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学习一些先进的前沿性知识和教学方法也非常高效。
“源泉混混,不分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就必须要把自己打造成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流河。马文强调教师培训机构不应该只强调教学方法,而应要求教育专业的本科生具备宽广的知识背景,包括文学、科学、艺术、音乐和哲学等多个领域。教学目标尽可能传授更多的知识。教师有输出,学生才能有反馈。
在西区预备学校里,所有被聘用的教师能用心教书,课堂上精神抖擞。马文说,如果教师足够用心,任何孩子都能学习;如果一个老师没有精神,全班都无精打采。
在这所特殊的学校里,全体教师用广博的知识、用无私的爱、用无限的信任、用勃发的激情耐心呵护着曾经被“践踏“过的幼苗,使得他们能再迎风雨,又见彩虹,最终开出卓尔不群的花,结出丰硕迷人的果。
看来,这个世界上“没有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好的教育。”对学生而言,大量储备的教师资源就好像一个教育界博彩。一个孩子幸运地抽到了一名好老师,起步就赢了一局,但却不能确保下一年的另一位老师会继续让这个孩子走在正轨上。
我想:当我们教师队伍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能以马文·柯林斯的思想和方法教书育人时,我们的教育就有了未来,我们的孩子就有了希望,我们的祖国也就有了辉煌的明天。
注: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7487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