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明天,我们即将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日子。
过去69年,15次盛大阅兵。他们在天安门广场的不同位置,为国之大典默默奉献。
28日起,东方网·纵相新闻连推3篇《那年国庆》系列报道,从天安门城楼到长安街,在70周年大庆到来前,他们的讲述,拼接起了一段段并不完全为人所知的国庆记忆。
东方网·纵相新闻记者 贾天荣 管竞 汪鹏翀
1999年10月1日凌晨2时,北京还下着雨。阅兵村的一万余名官兵已经起床,开始整理衣装。
凌晨6时,天气好转,乌云渐渐散去,阅兵部队已全部机动到长安街指定位置。
天安门广场东侧,女兵方队第一排面教练员王建云站在即将受阅的方队后,此刻的他有些紧张,但更多的是信心:“经过一年多的训练,无数次的演练,她们一定没问题!”
和所有受阅方队一样,这支从1998年8月就开始集训的队伍,经过一年多的高强度训练,即将在新中国成立50周年的日子里,迎着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目光,完成自己的受阅任务,向世界展示中国军队的风采。
受访者供图
上午10时36分,天气晴朗,阅兵分列式正式开始。仪仗方队护卫着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走在最前面。随后,来自陆军、海军、空军、武装警察部队、民兵预备役的官兵和战车、火炮、各种导弹等,分别组成16个徒步方队和25个车辆方队,浩浩荡荡通过天安门广场。
即使是在20年后的今天,王建云回忆起那个时刻,心情就像是当时一场秋雨后碧空如洗的天安门广场,灿烂热烈。他说:“一次阅兵,终身光荣。”
入选仪仗大队,参与香港回归交接仪式
今年9月2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阅兵前夕,阅兵指挥部组织包括王建云在内的阅兵老兵,走进阅兵村给即将受阅的“新人”们打气。
这位曾经参加过1997年香港政权交接仪式、新中国成立50周年大庆等重大活动的老兵,就好像看到了自己当年的模样。
1994年,刚入伍的王建云被选拔进入卫戍区三军仪仗大队,三年后,他成为了仪仗队中50名参加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的队员之一。
即使是身经百战、优中选优的仪仗队员,在面对如此重要任务时,仍要投入十二分的状态艰苦训练。训练从当年4月就开始了,为了模拟7月1日深夜0时政权交接的场景,王建云和战友们“倒了时差”,训练被安排在每天下午至第二天凌晨。
王建云向东方网·纵相新闻记者回忆,经过三个多月的训练,六月底,仪仗队从北京乘飞机到达深圳,休整了3天后,于6月27日进入香港。住在香港某酒店的几天里,队员们每天都会前往交接仪式举办地香港会展中心演练。
1997年7月1日0时0分0秒,当五星红旗飘扬在交接仪式现场,王建云感到,此前的艰苦训练,化为了无上荣耀。
1997年香港回归政权交接仪式(图/央视)
第二天,完成任务的王建云,特地和战友们换上便装,去维多利亚港走了走,站在已交还祖国的土地上,“那种自豪感现在还记得清清楚楚!”王建云回忆。
一生的骄傲,担任50周年阅兵教官
从香港回来后不久,王建云就接受了另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担任1999年国庆50周年阅兵女兵方队第一排面教官。
王建云告诉东方网·纵相新闻记者,50周年阅兵中的女兵方队,分为14个排面,每个排面正式上场的队员有25人,每个教练员负责一个排面,加上预备队员,每个教练员负责的队员有28到30人。
人数众多的每一个排面,不但要求横排面上每一名女兵的脚线、胸线、手线、头线、帽线要一致,放到一个方队里,横线斜线纵线也都要保持对正。
受访者供图
方队训练得以保证的基础,首先是单兵能力的过硬。每一位队员从站姿到正步,无不有着高标准的要求。
“双腿挺直,夹紧不能有缝隙,收腹收臀,两肩后张,50秒不眨眼,让身体拉直,像绷紧的一根绳一样。”在向记者演示站姿时,王建云变得神情肃穆,退伍许久的他身形依旧挺拔,坚毅与果敢藏在这名历经荣耀的老兵目光中。
演示站姿的王建云
“站姿是基础动作,要达到一小时不动,才能在阅兵时体现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队员们常常按照三到四个小时的要求高强度训练站姿。
王建云介绍,在阅兵中,徒手方队的操练难度实际上比挂抢方队要大,“手里不端着枪,那徒手完全就是对摆臂、腿功的考验了。”在这样的训练环境中,队员们还要经历三次淘汰,克服心理和生理上的各种困难,咬牙坚持到最后。
1999年,参加国庆50周年阅兵的女兵方队姊妹领队。(图/新华社)
王建云记得,方队中一名女兵,甚至因摆臂训练导致手臂劳损性骨折。“她之前确实非常刻苦,动作也非常好,担任正式队员是没有问题的。”王建云说,虽然因为伤病不再能作为正式队员参加阅兵,但这名优秀的女兵还是成为了女兵方队的预备队员,最终和队伍一起站上了长安街。
王建云还回忆,自己那一年多的阅兵训练就穿破了五双三接头皮鞋(人民解放军为军官、士官所配发的制式皮鞋):“可以想象,比我走的更多、更久的队员们的训练强度了。”
今年的受阅队伍,春节后陆续进入阅兵村训练,而50周年阅兵时的训练周期却达到了1年多,王建云介绍,这是因为再上一次国庆阅兵还是在1984年,“隔了这么长时间,从教官、训练、方队抽组,大家都很陌生,所以99阅兵准备期长了很多。”
1999年,参加国庆50周年阅兵的徒步方队在沙河训练场排练(图/新华社)
王建云回忆,训练从1998年8月就开始了,方队每日早上6时起床出操,除了正常吃饭休息的时间,训练会一直持续到下午5时。在这样的强度下,一直训练到十一前一天。
回忆阅兵当天的情景,王建云说,“都练了这么久了,当时看着姑娘们踏步朝天安门进发,我一百个放心!”
王建云和女兵队员们的合影(受访者供图)
当天11时13分,当受阅方队最后一辆战车驶出天安门城楼前西侧阅兵终点线,历时65分钟的阅兵宣布结束,受阅大军高标准地完成了阅兵任务。
那一年,共有52个方队、11000人受阅。方队数量、阅兵方队横排面人数、车辆数量都创造了历次之最。
直到现在,经历过那一天的很多人,提起这场“世纪大阅兵”,都会心潮澎湃。对于王建云来说,能成为这场国之大典的一份子,更是“一生的骄傲”。
转业不忘“阅兵”,和战友组建仪仗训练基地
此后,作为仪仗大队的一员,王建云还参与过很多次接待外国元首、政府首脑、军队高级将领等的重大国事活动仪仗司礼任务,之后还提了干,军改后于2017年转业回了地方。
“我们阅兵的队员,还有战友,这么多年都一直保持着联系。”王建云说,在部队里结下的“战友情”、“阅兵情”这几年愈益深厚。不管在天南地北,战友们始终保持着亲密的联系,彼此关心、帮助,甚至还一起创业。
王建云离开部队自主择业后,和一些老战友合伙成立了一家新能源公司。较强的时间观念、艰苦朴素的作风、公平公正、合作共赢的精神……这些常年从军养成的习惯,已经融进了王建云这样每一位老兵的血液中,这也为公司发展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受访者供图
今年,这些把大半辈子都奉献给部队的老兵,还在天津成立了一个仪仗精英训练基地,承接一些学生的军训、企事业单位的员工培训,这其中就包含了他们的“阅兵情结”。
受访者供图
说起即将到来的70周年阅兵,王建云作为曾经的“业内人士”,特别关注阅兵中规模、装备上的更新,以及联合作战的理念。
据此次阅兵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中央军委联合参谋部作战局副局长蔡志军少将此前介绍,本次阅兵受阅官兵总规模约1.5万人,出动各型飞机160余架、装备580台套,是近几次阅兵中规模最大的一次。
而王建云所期待的“联合作战”,是现代战争的基本作战形式,实现了各军兵种联合,提升联合作战能力,是我军改革强军的主要发展方向。
当然,王建云也盼望着,在阅兵中再次看到官兵们一年比一年更好的精神面貌,这是来自一名老兵的期待,也是“一次阅兵,终身光荣”的自豪。
(原创稿件受法律保护,内容转载或合作请联系东方网媒体合作部,电话(微信号)19916759390。)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7217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