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父母都想孩子满分,为什么中科大少年班的题词却是“不要考满分”

父母都想孩子满分,为什么中科大少年班的题词却是“不要考满分”

1 分数成了孩子和家长的命根


以前我们常说,分分分,学生的命根。现在世道变了,分数不但是孩子的命根,更成了一些家长保命的根本。


有个孩子考了98分上了微博热搜,不是因为他考得好,而是因为妈妈觉得他考得太差了,结果焦虑得患了严重抑郁症。



杭州的秦女士是一所重点小学的老师,他的儿子上小学了。秦女士身为老师,对自己孩子的学习要求非常高,标准是儿子永远都要考100分。


而一旦孩子没达到她的期望要求,就算差两分,考了98分,她也会恨铁不成钢地大声训斥儿子:“我班上的孩子一半都考了100分,你为什么考不到?”


儿子一旦考不了满分,秦女士就很有挫败感,觉得自己教得了别人的孩子,却不能把自己家孩子调教得很优秀。以致自己得了严重的抑郁症。


对此,有网友说“不是孩子少考了2分抑郁,是有抑郁症才看到少2分就觉得是个大事。”其实更准确地说,是家长有焦虑症,才因为孩子少考2分而觉得像天塌了一样。


很多孩子被家长当成了“学习机”来养。



这台学习机器每天只管学习、学习,考试好比对这台人体学习机的检测,就想要检测成绩是满分。成绩稍不好,家长就会担忧:这台“学习机”是不是有问题?是不是坏了?怎么办?怎么办?变得焦虑不安。


俞洪敏就曾一针见血地提出:

咱们中国家长的毛病是什么呢?是全民压力和焦虑,最普通的老百姓都给他们孩子施加了非要考北大清华的梦想,大家都互相比。


对待孩子,明智的父母,从不会只以分数论优秀。


2 父母给孩子太大压力危害心理健康


傍晚下楼散步,遇到孩子同学李昊的爸爸,他独自坐在小区的石椅上吸烟,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


我跟他打招呼,问他怎么自己坐在这。他叹口气说:“唉!李昊母子在家干架呢。我没法在家呆,躲出来了……”


原来,李昊这次单元测试数学考了81分,他妈妈对这个成绩非常不满意,就逮着李昊狠狠批评起来。李昊妈妈言辞激烈,激起了李昊的叛逆情绪,母子俩对吵起来。李昊扬言要离家出走,被爸爸拦下了。


妈妈就罚李昊不准吃晚饭,李昊也赌气不愿吃。到现在还在空着肚子写作业呢。


李昊爸爸说:“他妈妈就是太看重他的分数,使劲逼他。他明明不是学霸类型,还往死里逼他。天天因为学习的事吵得家里鸡犬不宁。李昊几次喊着要离家出走,真怕早晚会出事……”


望子成龙的心每个父母都有,但有时,真不能苦苦逼孩子。对孩子期望过高,给孩子带来过高的压力,反倒不是好事。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做过一项调查:世界各国哪个国家的孩子读书最用功?结果表明:中国孩子读书最用功。每年搞奥林匹克数理化邀请赛,无论是初中还是高中,获得前三名的都是中国的孩子。


但是,调查还显示:中国家长对孩子的满意率最低!


这说明什么?说明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太高了。没有最高,只有更高。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的杜亚松教授,通过多年的临床观察发现,因情绪问题来求医的孩子越来越多,特别是近几年,这类孩子几乎占到患者总数的三分之一。


这引起了杜亚松教授的重视,他开始调查、分析这些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根源。最终发现,这其中很大原因是“来自家庭的过高期望”。


由于父母对孩子的学习要求太严,对未来期望值过高,无形中给了孩子巨大的心理压力,从而产生了情绪障碍和心理疾病。


杜亚松教授提醒我们:“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第一位的是家长,第二是老师,第三是孩子自身,第四才是医生。



每个孩子都有两个模样,一个是自己的本来模样,一个是父母的期望模样。


从本来模样到期望模样,往往隔着万丈壕沟。高压之下,别让孩子倒在了通往父母期望模样的半路上。


能成就孩子的,从来不是父母的压力,而是父母适度的爱和期望。

3 为何中科大少年班题词“不要考100分”


陈省身


陈省身,唯一获得数学界最高奖——“沃尔夫奖”的华人数学家(相当于数学界的诺贝尔奖),1985年6月15日,为中科大少年班题词——不要考100分


陈老的题词也旨在告诉我们,不要只追求孩子分数的满分,而忽略了其他能力的价值。


在一次家教教育高峰论坛上,著名主持人马东说到家庭教育的现状,他认为现在最可怕的是:父母把自己的焦虑转移给了孩子。


提及儿时父母对自己教育理念,马东说:“其实我父亲并没希望我上名牌大学或者怎么样成功。我父亲很早的时候就跟我说‘我希望你是一个普通人’。”


马东


马东的父亲是著名的相声大师马季,如他这般成功,但他并没有非得要求儿子成名成家,反而希望儿子做个平凡的普通人。马东从小没有当相声的愿望,马季也从没要求过让他学相声。


马季对马东寄予着理性的期望,他尊重儿子的意愿,无论是去澳洲留学,还是去电影学校学习,之后做起电视工作,他都给予支持和肯定。


就像马东说的:“孩子的未来会怎样,跟我们的愿望其实不相干。所以,与其你给孩子设定那么多你自己心里的成功标准,不如你潜移默化地去影响他。”


父母自然希望孩子有个期望中的好未来,而想要有个好未来,现在就得有个好成绩,这是很多父母的想法。


但是,并不是高分就代表高能,也不是满分就一定代表好未来



美国能源部长朱棣文上学时,成绩一般在十名左右,而他的哥哥却一直稳居全班第一的宝座。


然而工作之后,两人的境况却颠倒了。朱棣文当上教授时,哥哥还是副教授;朱棣文获得诺贝尔奖,哥哥才当上教授。


每个孩子天资不同,兴趣所在不同,不能用单纯的考试分数来作为唯一的衡量要求。


给孩子设置合理的期望值,支持孩子走适合自己的成长路线,才是最恰当的教育。

4 焦虑的父母试试这样做


◎先给自己减压


英国苏塞克斯大学的心理学家安迪·费尔德博士做过一个实验。两个盒子里分别装着袋鼬和袋貂,让9岁的艾萨克和妈妈去摸。


艾萨克先是大胆地摸了盒子里袋鼬。再摸袋貂时,由于妈妈非常害怕袋貂,吓得发抖,她把手伸进袋貂盒子赶紧缩回来。艾萨克见状,受到影响,也不太敢去摸袋貂了。


安迪·费尔德博士由此提醒:那些焦虑的父母是不是传达给孩子太多负面信号了?


所以我们家长要先缓解自己的焦虑情绪,给自己减减。不让自己的焦虑情绪带给孩子压力。



◎再给孩子减压


清华附中的李云老师写过给家长的一封信,她给出一个给孩子减压的好办法:和孩子一起找个飘满落叶的林荫路一起走走,拣些漂亮的落叶,赏赏秋天的美景,看看蓝天,呼吸一下新鲜的空气,接受大自然的恩典,想想生活原来如此美好!聊聊孩子感兴趣的,能让孩子开心的话题,不谈学习。


带孩子亲近自然,增加亲子陪伴。让孩子知道,除了学习,他还有爱他的父母,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对孩子的分数要求不过度拔高


有个朋友,她对女儿一直坚持“5分期望”教育法。她从不要求女儿考满分,因为她女儿学习不太好,她知道她不能一步登天。


刚开始,女儿能考60分时,她就要求女儿考到65就行;后来女儿考到了70分,她又要求女儿能考75就行。就这样,孩子在她“5分期望”的牵引下,学习也在逐步提高。


给孩子一个近在咫尺,能有望通过自己努力达到的期望标准。有动力,又不至于有太大压力。


◎尊重并支持孩子的兴趣爱好


儿子从小喜欢玩乐高拼装。就是在他期末考试前,我也不会没收他的拼装。学习累了之余他会玩一会。放松一下,满盘复活,继续学习。


我能理解,拼装不只是儿子的爱好,更是他解压的方式。


孩子不是机器,不能连轴转学习。尊重并支持孩子保留个别兴趣爱好,给孩子自我放松、解压的出口。


5 永远给孩子满分的爱


我们一直讲孩子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分数是很重要,但并不是衡量我们的孩子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只看重分数,忽略了其他方面,这也是一种“偏科教育”。


每个班上,学霸只有那么几个,更多的是考不了满分的孩子。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孩子将来就不优秀。他们同样能创造自己的精彩人生。


我们家长能做的,就是尽量为孩子创造好的学习环境,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在积极、有爱、阳光的家庭环境中,朝气蓬勃地好好成长。


不要让孩子感觉到:我考了100分,父母有100分爱我;我考了80分,父母只爱我有80分。而应该让孩子感受到:无论考了多少分,父母都一样爱我满分。


一个用爱富养、内心有光的孩子,生活和学习才会更积极向上。


满分的父母爱他们满分的孩子,我们这些非满分的父母也爱我们非满分的孩子。



-END-

责编丨阿加兔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665363.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