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隔辈亲”,真的一点也没说错。
动妈和先生带着孩子在老家待了一个月,充分地体会到了这一点——“你想玩什么?随便玩!想吃什么?随便吃!”
可以说,只要能让孩子高兴,随便做什么都行。
前段时间,爷爷奶奶带着孩子走亲戚,不经意间发现孩子喜欢吃一些薯片、虾条、果干一类的零食。
为了让孩子开心,爷爷奶奶在回家的路上又买了一些。
这算是给孩子彻底打开了零食的大门,只要睡醒就要吃零食,为了纠正孩子的这股“不良之风”,先生收起了家里剩余的全部零食。
起初孩子也闹了两天,但在发现无论怎么闹,零食都回不来之后就接受了事实。
先生还沾沾自喜的说“还是我聪明,以后让他看不到零食他就不吃了!”
藏起零食就能让孩子戒掉零食?
没几天,同村的一个七八岁的男孩跟着大人来爷爷家玩,临走时将吃剩的薯片袋子扔到了桌子上,大家都忙着就忘了收起来。
结果,孩子睡醒后发现了这个袋子,就开始倒袋子,倒不出来就又哭又闹。爷爷不忍心,就又给买了一袋新薯片。
如果说,孩子之前吃零食还算有个度,吃几口就不吃了。现在却是大口大口吃,很怕被人抢走一样——一袋240g的薯片,一会儿功夫就下肚了。
先生哭笑不得的说“这个东西有瘾么?”
我安慰先生:“其实,孩子吃零食未必是坏事。”
满足自我的好奇心
好奇是孩子的天性。看到五花八门、花花绿绿的包装,出于本能,孩子们都会想摸一摸,尝一尝。这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情。
满足自主意识的需求
孩子在一岁半左右,开始萌芽自己的自主意识,会开始有自己的主见,关于自己的事情他们会有更多的掌控权。
这部分主见,不仅包括“今天要穿哪件衣服”,也包括“我要吃这个”。
也就是说,吃零食其实是孩子自主意识的一个表现。
满足人际交往的需求
2岁多的孩子其实已经有了交往和沟通的需求,对于语言能力不足的他们来说,“分享”的这种行为就是表达交往和沟通的一种很好的手段。
在自家孩子身上,动妈发现他在吃零食时,会将自己喜欢零食拿出一部分给其他小朋友。看着对方吃了他的零食,他会很开心,然后继续分享给对方。
当然,这只是说孩子喜欢吃零食是满足了他们的一些需求,但这并不意味着就要毫无顾忌的让孩子吃着零食。
孩子爱吃零食,家长堵不住
面对喜欢吃零食的孩子,家长最好的做法不是严防死守,而应该是有原则的主动提供。
如先生那般将零食全部收起,不让孩子接触的做法,只是片面、暂时的解决了孩子吃零食的这个行为,并不能真正的阻止住零食对孩子的诱惑。
因为,就算我们可以在家庭中,一直保证让孩子接触不到零食,但是能够保证孩子上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及大学时也接触不到零食,也不吃零食么?
动妈的弟弟就是一个最真实的例子——弟弟小时候身体不好,总生病。所以,在他小时候,家里什么零食都不会让他看到,更不会给他主动提供什么零食。
但是,等弟弟上了小学后,所有的零花钱都被他用来买了零食;上了初中寄宿学校后,一日三餐基本就是馒头加零食,根本没有多余的钱吃食堂的饭菜。
那时的他对我说:“姐,零食其实没那么好吃,但是我看到就想买,控制不住。”
现在想想,这可能也是他在自我弥补和治愈自己的童年吧!
孩子吃零食,“八二”法则很重要
就如我们前面所说,孩子之所以喜欢吃零食,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好奇。
而我们只要满足了孩子的这个好奇心,家里就算很多零食,孩子也不会“如饥似渴”的一顿猛吃,甚至可能会对它们视而不见。
那么,我们该如何引导和满足孩子对零食的好奇心呢?
我们知道零食除了常见的“高盐、高糖、高饱和脂肪”的“垃圾食品”外,还有很多健康的食物,如酸奶、干果和水果等。
所以,给孩子吃的零食里面,我们不防重点提供这类健康零食,合理分配这些健康的零食和非健康的零食。
如,可将这些健康零食和孩子日常饮食一起,占据每日摄入量的80%即可,剩余的20%只要是正规厂家生产的,就算“不营养”其实影响也不大。
以动妈自家宝宝为例,动妈和先生就达成了一致——在每日的主食和奶之间,将一杯酸奶、适当干果、水果和一块米饼一起放到一个食物分装盘里,直接将这个盘子放在孩子可以够得到的茶几上,不藏着也不掖着,就让孩子想吃就吃。
几天时间过去了,孩子也没有再向之前那样见到零食很亲的感觉了,反而会将盘子里的零食分给我们吃。
今天,爷爷试着逗他,给他开了一包虾片,他也只是拿了一片尝尝,就放到茶几上,跑一边玩儿去了。
其实,小孩子吃零食真的没那么恐怖,只要我们家长能够把握好度和量,孩子也能健健康康。
我是“动妈育儿”:自媒体达人,一名从企业管理职位辞职的宝妈,目前是一名宝宝私人营养师、育儿师和多平台主邀原创作者。写文不易,欢迎大家多多关注和转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6613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