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生 > 秋分到,天凉燥,养生八大常识要记牢

秋分到,天凉燥,养生八大常识要记牢

9月23日是秋分节气,秋分日居秋季90天之中,平分了秋季。

秋分过后,太阳直射点开始由赤道进入南半球,北半球开始昼短夜长,一天之内白昼开始短于黑夜。

北极附近也即将迎来一年中连续6个月的漫漫长夜与连续6个月不灭的星空。

气候由热转凉。

进入秋季的注意事项

1、注意添衣防寒

正当我们习惯了夏季的薄衣单衫、赤膊短裤的时候,不知不觉已经历了一个大汗淋漓的季节后,人们容易对防寒丧失警惕。

如果气温骤降,又没有做好添衣防寒的工作,就容易引发一些原有的疾病,如关节疼痛、哮喘、支气管炎等。

这些患者在秋季需要特别注意,因为经历了炎热的夏天,为了散热,人的毛孔经常处于开放状态。

如果秋季天气突然变冷,风寒就容易进入我们的皮肤腠理关节、肌肉毛孔,使肌肉紧张僵硬,进而引起关节冷痛、小关节错位,呼吸道疾病的发生或加重。

俗话说“一场秋雨一场寒”,就是告诉我们,到了秋季,就应该采取基本的防寒措施,使相关疾病的发生率尽可能降低。

2、秋冻要适度

俗话说:“春捂秋冻,不得杂病。”

就是说秋季气温稍凉,不要过早过多地添加衣服,适宜的凉爽刺激有助于锻炼机体的耐寒能力。

但要根据情况灵活掌握,冻得适度才行。

初秋,暑热尚未退尽,此时不宜过早添加衣服,以自身感觉不太冷为准,以便使机体逐步适应凉爽的气候,以提高机体对低温环境的适应能力。

晚秋天气较凉,也不要一下子穿得太多,捂得太严,避免过多出汗,使阴津耗伤、阳气外泄。


但也不能冻得打寒战,这样不但不能增强抵抗力,反而会冻出病来。

因此,秋冻是顺应了秋天阴精内蓄、阳气内收的养生需要,也为冬季做好了耐寒的准备。

故《摄生要集》中说:“冬季棉衣稍宜晚着,仍渐渐加厚,不可顿温,此乃将息之妙矣。”

当然秋冻还要因人而异,在进入深秋时就要注意颈部的保暖。

若是气温骤然下降,出现雨雪,就不要再冻了,一定要多添加衣服。

秋冻不仅局限于未寒不忙添衣,还可引申为秋季的一种养生法则。例如睡觉不要盖得太多,以免出汗耗伤阴液。

秋季养生方法

1.润燥汤

润燥是秋季养生的主要目的,润肺、润肠、降火,改善皮肤粗糙、干咳、上火、便秘和预防呼吸道疾病。

秋季常见的润燥汤有山药汤、雪梨汤、枸杞百合汤等。


2.食用粗粮

秋季的粗粮更为丰盛,包括红薯、南瓜、大豆、绿豆等。

饮食中适量的添加粗粮,可以防便秘、降血糖、控血脂、减肥、预防心血管疾病等。


3.补眠

随着气温的降低,环境舒适度的提高,秋乏、犯困现象会越来越明显。

可以通过早睡早起、延长睡眠时间和午睡来缓解秋乏。并且,秋季充足的睡眠更有利于提高抵抗力。

4.动一动

秋后适量的运动有助于提高心肺功能、排解抑郁。

同时因为秋季人体代谢的减缓、出汗的减少,也可以通过运动改善。

提高代谢,促进皮脂分泌,改善肥胖和皮肤粗糙。


5.泡泡脚

秋后养生可以每天进行泡脚,正所谓“三天吃只羊,不如泡脚再上床”。

泡脚有助于养阴润燥、防病、调节血压、改善血液循环、安眠和解乏。


6.随身携带衣物

中秋后各地的气温会有所不同,但总体会出现早晚凉的现象。

身边携带衣物一方面可随时添减衣物,防止受凉而生病,另一方面可以用于中午的遮阳。

7.瓜果慎吃

自古有“秋瓜坏肚”的说法,原因一是秋季脾胃虚弱,胃肠道一时接受不了生冷食物的刺激而出现腹泻。

另一方面秋季气温虽然有所降低,但也是细菌易繁殖季节,食物不洁也是导致腹泻的关键所在。


8.慎贴秋膘

古人认为“秋季进补,冬令打虎”,所以贴秋膘又是秋季养生的主题。

但因为现代人更趋于肥胖,饮食中不缺乏脂肪和高热量。故贴秋膘要谨慎,防止“贴”出疾病。

秋分到,天凉燥,养生经,要记牢;多喝水,多咽津,润皮肤,利肝肠;多扣齿,多吐纳,活经络,筋骨强;多坚果,多水果,养胃气,体安康。

我是为您科普的快问君,想要了解更多健康知识,记得关注我哦~

#健康真相馆##养生##真相来了#@头条健康@健康真相官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647005.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