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有人“看不上”,有人“考不取”,公务员职业为何如此魔性?

有人“看不上”,有人“考不取”,公务员职业为何如此魔性?

不出意外,下个月中旬(10月中旬)相关部门会发布2020国家公务员考试公告,一场新的激烈的“公考争夺战”即将到来。

任何人都不会否认,公务员是当下最热门的职业之一。以2019年国家公务员考试为例,计划招录1.45万人,却有超过127万人通过报名资格审查,岗位平均竞争比达到87:1,部分热门岗位竞争比达到惊人的几千比一。

不仅国家公务员考试,各省组织的地方公务员招录考试(简称“省考”)也火爆异常,2019年重庆市公务员考试,最终报名并缴费人数为82332人,平均竞争比为62:1;2019年山东省公务员考试,面向社会招录3000多人,通过资格审核的人数为22.2万人,平均竞争比约为73:1……

几乎很难再找出一个职业,竞争激烈程度比公务员还高了。甚至,考取公务员的难度不亚于高考生考取211高校的难度。而如此高的难度,就注定了大多数公考生的命运是“考不取公务员”。

诡异的是,公务员岗位如此热门,社会上却有很多“不屑于当公务员”的声音,有些人认为公务员从事的是“机械性的、无趣味的”事情,与其在公务员岗位上“浪费生命”,不如到社会上闯荡闯荡;有些人则认为公务员待遇一般,工作压力大,升职空间小,事业上没有未来,收入上不见起色,是没有前途的职业。

人们的说法似乎有点道理,毕竟现在的公务员,尤其基层公务员,压力巨大,它们的工作状态早就不再是“看看报、喝喝茶”,而是“白加黑”、“五加二”。但他们中有不少人临退休还只是普通科员,有人以“用低微的工资维护清廉形象,用副科的梦想牵住你向往的神经”来形容基层公务员,特别形象。

有数据显示,正科级及以下公务员占全国公务员数量超过八成,由此可见,大多数公务员终其一生也只能徘徊在“低等级”职位上。

种种原因,让不少人“看不上”公务员职业,他们既觉得公务员职业无趣、无意义,又为整天辛劳、收入不高的公务员群体感到悲怜。

有人“看不上”,有人“考不取”,公务员职业为何如此“魔性”?笔者认为,至少与两个原因有关。

第一,就业形势严峻

严峻的就业形势从国家公务员招录人数上能略窥一二,2019年国家公务员招录考试人数相较于2018年减少了接近一半,很多省份2019年公务员考试招录人数也较2018年有不同程度下降。

虽然刚刚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月份到8月份,我国城镇新增就业达到984万人,已完成全年计划目标任务的89.5%,但从很多求职者的反馈信息看,高质量工作岗位明显不足。这导致很多大学毕业生到单位上班没多久就选择离职,因为他们实在受不了卑微的薪资、恶劣的工作环境和高强度的工作。

“工作稳定,社会保障体系健全”的公务员岗位在就业形势严峻的当下,自然很受大学毕业生欢迎。事实上,有相当数量的公考生是已在社会打拼多年的年轻人。他们颠沛流离、生活艰难,尝尽世间酸甜苦辣,然后毅然踏上“公考之路”。

第二,“酸葡萄心理”作祟

对公务员职业产生“酸葡萄心理”的,一般有两类人:一类是“考不取的人”,因为公务员考试竞争非常激烈,考不取是常态,有些考生连续考了好几年仍未能成功上岸,故而心态崩盘;一类是“没资格参加考试的人”,众所周知,公务员岗位基本上都要求报考人员具有本科以上学历(乡镇公务员和少数艰苦地区岗位除外),很多人由于未具备相应层次的文凭,即便有心参考也没有报名的可能。

“考不取的人”和“没资格考的人”面临着需求无法得到满足的困境,这种困境会让他们产生极强的挫折感,进而倍感不安和失落。为了使得自己从不满、焦虑等消极心理状态中解脱出来,他们故意发出“看不上公务员职业”或“同情悲怜公务员”的声音。

由于公务员太受人们的关注,所以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会被无限放大,看到某个公务员“不作为”,就以为许许多多的公务员都“不作为”。而如果某个公务员说自己薪资不高、工作压力很大,就会被认为是“哭穷”、“苦累”。

人们既对公务员职业的认知存在诸多误区,又羡慕着公务员职业,这种矛盾心理是产生“一边同情悲怜、一边疯狂报考”的主要原因。

倘若某一天,公务员岗位的这种“魔性”消失,公务员职业回归普通,且不再受到如此关注,大概就真正实现“职业无高低贵贱之分”了。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626285.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