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人物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王安石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
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
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
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
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今江苏南京),赠太傅。
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故事分享
王安石任知制诰时,王安石的妻子吴氏,给王安石置一妾。
那女子前去伺候王安石,王安石问:“你是谁?”女子说自己是“家欠官债、被迫卖身”而来。
王安石听罢,不仅没收她为妾,还送钱给她,帮助她还清官债,使其夫妇破镜重圆。
有人告诉王安石的夫人,说她丈夫喜欢吃鹿肉丝。在吃饭时他不吃别的菜,只把那盘鹿肉丝吃光了。
夫人问,你们把鹿肉丝摆在了什么地方?大家说,摆在他正前面。夫人第二天把菜的位置调换了一下,鹿肉丝放得离他最远。
结果,人们才发现,王安石只吃离他近的菜,桌子上照常摆着鹿肉丝,他竟完全不知道。
姓氏起源
(1)源出姬姓。周灵王之子太子晋,称王子晋,因值谏而被废为平民。
其子宗敬仍在朝中任司徒之职,时人因其是王族的后代便称为“王家”,这支族人遂以王为氏。
先秦时期,这支王姓一直活跃于河南洛阳一带,秦末汉初,王离之子王元和王威,为避战乱分别迁徙至山东琅琊、山西太原,最终发展成琅琊和太原的两大王姓望族。
(2)出自少数民族改姓。王姓大家族中融入了大量的少数民族的血液,少数民族用王姓的主要有:
汉时匈奴人,西羌钳耳氏族, 南北朝时高丽人, 鲜卑族人,隋唐时月氏人,唐朝时回纥族阿布思氏族, 契丹人, 金朝时女真人, 北宋时西夏党项人,元朝时蒙古人,清朝时满洲人等。
这些少数民族王姓随着时间同化为汉族王姓。我国北方地区多王姓与北方民族改用汉姓时优先使用王姓有密切关系。
得胜始祖
王姓的始祖是周灵王之子太子晋,称王子晋,因值谏而被废为平民。
其子宗敬仍在朝中任司徒之职,时人因其是王族的后代便称为“王家”,这支族人遂以王为氏。
先秦时期,这支王姓一直活跃于河南洛阳一带,秦末汉初,王离之子王元和王威,为避战乱分别迁徙至山东琅琊、山西太原,最终发展成琅琊和太原的两大王姓望族。
姓名学提示
王,读音:wáng。
姓名学笔画:4。
部首笔画:4。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6102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