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网上暴出:某校一名老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情急之下揪了一个熊孩子的耳朵。家长得知后闹到学校,让老师赔偿3000块钱。最后事情是怎样处理的,也没有说明。
有人感到不解:这位家长索赔3000元,是因为老师把孩子耳朵扯红了,还是影响听力了?如果影响了听力,那3000元也不足以弥补伤害吧!那是不是说,只要给3000元就允许揪耳朵一次呢?
可见,这又是一起家长的"校闹"事件。作为教师,看到这则信息后,小编感到不胜唏嘘:在反复强调严禁体罚学生的今天,这位老师还有这样的行为,实在是缺乏"火落在脚背上"的危机感 ;而在教育部等五部委针对日益频繁的"校闹"行为,联合发布了《关于完善安全事故处理机制维护学校教育教学秩序的意见》后,学生家长还敢做出这样的行为,更是在大胆的以身试法。
一、回顾因教师体罚学生而发生的悲剧
近年来,因体罚学生而引发的家校纠纷,可谓层出不穷。仅在今年,相信关注教育的人,都不会对以下两件事情感到陌生:
案例一:7月,山东五莲二中的杨守梅老师因惩罚逃课的学生,用书本敲了几下学生的头,被家长告到学校。学校对杨老师作出处罚:当面道歉、取消当年绩效奖金、取消当年评优资格。但家长仍不依不饶,继又作出:索赔30万,不再聘用杨老师,并将其列为失信人员的处罚。
最后还是因为在包括央视在内的舆论压力下,教体局才最终撤销了对杨老师的追加处理决定,并将杨老师调往五莲一中。
案例二:6月19日,安徽铜陵周安员老师正在上课,一女生和一男生突然打了起来。周老师上前拉架,将男生按回座位上。事后,男生家长认为孩子受了伤,去做了CT,并要求周教师赔礼道歉、承担检查费。
周老师认为家长无理取闹,就报了警。接警后,警察也希望周老师大事化小,一赔了之。但周老师认为自己没错,坚持不同意道歉和赔偿。为了息事宁人,他丈母娘就掏了930元来赔偿。
面对委屈、误解、无助、侮辱,周教师想不通,最终以自杀对"校闹"发出了无声的抗议。
血的教训让广大老师在不解和迷茫中,对体罚有了更深的认识,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逐渐学会了保护自己。这也算是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不得不经历的一个阵痛吧。
二、 "熊孩子"的耳朵不是"熊"耳朵,而是孩子的耳朵,惩戒学生需慎之又慎。
熊孩子几乎在每个班级都会存在,是每个老师都不得不面对的教育难题。面对几十个孩子,有时遇到特别调皮的学生,教师情急之下难免就会产生动手的冲动。如果现在还有这样的教师,可得慎之又慎了。文章开头案例中揪耳朵的事件,再次向老师敲响了警钟。
老师为什么要揪耳朵?因为耳朵位置明显,容易触达,加之神经丰富,容易产生痛感,所以在批评学生时,有的老师就习惯去揪耳朵。一般来说,这只是想达到一个惩戒的效果,并无体罚的想法。但孩子的耳朵比较娇嫩、脆弱,如果用力不当,很容易会造成耳裂、神经受损、充血水肿等后果。所以,这种教育方式属于事实上的体罚,很容易造成家校纠纷,极不可取。
小编认为,教师在教育中应该拥有适当惩戒学生的权力。但惩戒不等同于体罚,要以不伤害孩子为底线,这也是教师最基本的职业道德。所以不管出于什么原因,教师揪学生耳朵,都是错误的行为,毕竟"熊孩子"的耳朵不是"熊"耳朵,那是孩子的耳朵。
现如今,教育界,包括中央媒体都在呼吁要归还教师惩戒权。但作为教师,一定要区分惩戒和体罚的不同,更要控制情绪,合理使用惩戒权,这即是保护学生,也是保护自己。
三、 "校闹"行为不可取,学生的成长需经历必要的挫折和磨炼
熊孩子之所以成为熊孩子,也不是一朝一夕炼成的。这样的孩子大都有一个低质的家庭教育:家长素质偏低、管教方式单一、榜样作用缺失……在这样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大多学习成绩差、行为习惯差、纪律意识差。但如果在教师的及时教育和引导下,并辅之以必要的惩戒,一般都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可是,有的家长看孩子受了委屈,既不理解老师的做法,也不反思自己的问题,总以"爱"的名义,向学校和老师讨要说法,殊不知会产生了极大的负作用:
1. 扰乱了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即便家长觉得老师的做法欠妥,也应该用正确的方法向学校反映,而不是跑到学校大闹,更不应该勒索老师。无理取闹,现在不仅不能达到目的,还会因触犯相关条例,得到相应的处罚,实在是偷鸡不成蚀把米。
2. 让老师的教育努力付诸东流。犯错的孩子在教师的教育下,大多都能认识并改正缺点,可家长这一闹,让教育失去了功效,白费了老师的心血。
3. 让所有的老师以后不敢再管束。家长的霸道、不讲理,会让所有的老师退避三舍,不敢轻易管教孩子。毕竟教师也只是一份职业,不会拿自己的饭碗开玩笑。
4. 给孩子传递错误的信息。错误的行为得到了嚣张的掩护,会让孩子在错误的思想下越走越远,缺失了规则意识和必要的挫折、磨炼,以后必然会毁了孩子,那时自食其果的也只会是家长。
四、 教育需要理解、信任和支持,更需要彼此的成全。
在以前,老师面对熊孩子时,都少不了必要的体罚,家长也一般会支持老师。但现在的学生,打不得、骂不得,稍不注意就会引起家长的不满。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教师和家长都没有换位思考所致。
小编女儿读小学时,有一次放学回来,情绪非常低落。经再三询问,才道出原委。原来班上办"国庆"板报,班主任让她负责后期美编。但负责文字工作的同学一直没有完成板书,导致她的美编工作也无法进行。
下午已经放学了,负责板书的同学才把文字部分完成,所以女儿就想等到第二天再来做后续工作。但第二天班主任发现板报还没完成,非常生气,不容女儿解释,就在头上敲了两下。女儿后来说感到很痛,说明当时力气还不小。
作为家长,听了女儿的诉说,当时很是心痛,也非常反感班主任简单和粗暴的方法;但作为教师,我也理解班主任工作的繁重,有时在任务压力下,难免会出现情绪问题。因此,在安慰女儿时,我按捺住内心的不快,也没有当孩子面埋怨老师,只是引导她以后在班务、学习的过程中,要尽量做到"今日事,今日毕",就把老师的这一次批评,当作是对自己的鞭策。
如果家长和老师之间缺乏必要的信任和理解,就很容易造成教育上的矛盾。其实,家长也好,老师也罢,大家因孩子走到一起,也是一场不小的缘分。大家应为了共同的目标,彼此成全、相向而行,切不可因大人之间的矛盾而最终伤了孩子。
一个老师揪了一个熊孩子的耳朵,家长不愿意,让老师赔偿3000块钱,你有什么看法呢?
关注豆爸侃教育————生活培养人生态度,教育开启价值投资!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6047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