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我初中的时候因为距离学校不远,所以每天骑车上下学,这样骑了有1年多吧!,有一次上学前突然发现车坏了,没办法,只能骑父亲的车去上课,怎奈,上车以后怎么骑怎么别扭,但也没办法,心想着过几天换回来就好了,结果骑了一个星期后,下周再骑上自己的车,发现没有之前的顺畅感了,2-3天后才恢复那种感觉。
现在想来这应该就是“肌肉记忆”了,人体的肌肉是具有记忆效应的,同一种动作重复多次之后,肌肉就会形成条件反射。人体肌肉获得记忆的速度十分缓慢,但一旦获得,其遗忘的速度也十分缓慢。骑车如此,赛车也是如此。
作为一名比较资深的拉力赛爱好者,也接触了很多专业的、业余玩票的车手,其中我发现有部分车手经常性的更换赛车,个人认为这样很不好,主要理由有两点:第一是不利于形成固定的肌肉记忆,第二就是对于人设标签的不利。
肌肉记忆,建立手足兄弟情
我们都希望自己是那个有天赋的人,但其实大多数人都是平庸的,仅仅3天的赛车培训其实并不能教会我们太多东西,仅仅是正确的理论知识的获取,剩下的就需要自身通过训练来完成,那么训练是什么?是圈速?是技术?还是胆量?其实都不全是,最主要的是锻炼车感,车感有了,才能更好的发挥自己的技术,才能有更大的胆量把车开到极限……
目前一般的赛车俱乐部都是有租车练车服务的,大部分车也都是一个型号,个人建议初学者在练习的时候尽量使用一个车型一个车,因为就算是同车型,也会有不小的差距,如果每次练车的车都不一样(那怕是一个车型)也会对肌肉记忆产生一些不利的影响。
鄙人也了解了一些国外的职业(业余)车手对这方面的看法,他们一般都会开自己的赛车去比赛,在平日训练的时候也是用这辆车建立车感,据说WRC的车手也是这样,很少甚至没有租车去参加比赛的情况,这点与咱们的CRC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关于国外车手的看法我也只是听一些在国外比赛的中国车手的描述,如有偏差,还请多多指正海涵。
咱们很多车手经常换车的理由大致是这个车慢,或者有不可调和的机械问题等。车慢是我听到的最多的描述,中国的比赛不比国外,仅仅几场CRC比赛(甚至很多车手都不能全部参赛)是不可能对你的爱车全方面了解的,也就是说,就算你参加完全年的比赛,对于你和你的爱车而言,可能刚刚度过磨合期,肌肉记忆也就刚刚形成雏形的阶段,换车无疑是将自己提升技术的机会白白葬送,同时,我也认为频繁的换车也是对自己技术的不自信的表现。
当你像了解手足一样了解你的车辆性能的时候,你才能真正的放开去跑,那种心无杂念的飞速疾驰……也就是说,过了这个时候,才是你真正应该换车的时候了。
频繁换车的车手,你距离赞助会越来越远
车是什么?在生活中,车既是交通工具,也是一个人甚至一个团体的标签,比如奥迪政府部门,捷达出租车、暴发户开宝马等,虽说不是很全面很客观,但可以肯定“车”已经有了人设,赛车也是一样,而且赛车手和赛车的捆绑人设则更加重要。
人设是什么,人设就是品牌,就是你的个人影响力,《头文字D》这部动漫在这个环节表现得淋漓尽致,拓海的AE86、须藤京一的EVO3等等,每个人都有自己善于驾驶的车型,人设和车型的匹配高度一致,通过车型凸显了这个车手的性格特点。
CRC中,我们知道的比较有名的车手基本都是和他们的赛车绑定在一起的,比如陈德安的高尔夫系列、李微的斯巴鲁翼豹、王翔的是思域、雷海林的是GK5、石春雷的是EVO……等等。
当然,还有不少车手绑定的是两种赛车,比如韩寒绑定的是POLO和斯巴鲁翼豹,李大威绑定是高尔夫4和江淮瑞风S2等,但无论怎么绑定,他们的第一辆车的人设基因和感情因素要远远大于第二辆。
韩寒在拍摄《飞驰人生》中用POLO就是对这款车的那种深深情怀的一种体现,就算斯巴鲁翼豹是他职业车手生涯最光辉的时刻,但他骨子里还是深爱着POLO,这就是赛车与赛车手之间人设品牌的力量。
没有了品牌,何来赞助商的支持,频繁的换车,不但不利于撰写车队(车手)招商PPT,也同时让自己的形象在赞助商眼里大打折扣,试问,一个对自己如兄弟的般爱车都可以随时弃之的车手,怎么能做到全心全意的服务于赞助商呢?
后记
中国的赛车运动发展至今,举步维艰;鲜有职业车手,在这种大环境下,我们更应该注重对自己的品牌建设,赛车与赛车手之间必须要达成一定的品牌共识,只有这样,你才有机会踏实商业合作的大门。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5729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