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蜂蜜妈妈
朋友一直觉得,如果想要让孩子更加听话,同样的一个道理就应该反反复复的唠叨孩子,这样才能让孩子记住。不过这种教育方式到了现在,朋友也开始不太认同了。
前段时间,孩子因为做错了数学题而被朋友一顿斥责。“你是不是傻?这么简单的数学题也能做错?你要是下次再做错,我就揍你!”
虽然说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孩子警醒,可是过两天的结业测试上,孩子的数学题依旧没有答对。朋友有些不知所措,都已经这么刺激孩子了,怎么还是没有达到理想的要求呢?
其实我们都犯了同样的一个错误,那就是觉得刺激一个孩子能让孩子不停的进步。我们这样的做法非但得不到理想的结果,反而会让孩子觉得非常亢奋。
千万不要觉得唠叨能够使得孩子加深记忆,他们其实只是看到了你唠叨的一面,并没有记住你所说的那部分。
刺激孩子会引起什么后果?
1. 孩子越来越差劲
其实很多孩子就是因为被刺激的,所以说他们的成绩变得越来越差,做事的效率也变得越来越慢。
起初他们还不会到达这样的地步,可是由于我们的责骂次数越来越多,他们也会渐渐地变得平庸。他们觉得自己本身就不是那块料,所以也就没有必要奋斗了,干脆这样算了。
2. 反抗心态加强
大多数的逆反心理都是建立在被父母唠叨的结果下,父母的唠叨不会让孩子听话,只会让孩子反抗。
因为孩子早就已经听腻了,如果他们想要改正,早就去选择改正了,不会拖到这个时候也没有一点儿想法。所以刺激孩子非但达不到理想的状态,还会让孩子对我们大打出手。
3. 觉得已经无所谓
当孩子已经习惯了你的唠叨的时候,那么一切都显得无所谓了。毕竟他们已经产生了免疫能力,再唠叨又能唠叨到哪去呢?无非是多多忍耐呗!
这种治标不治本的方法其实早如今已经没有多大效果了,孩子的心越来越大,越来越抗骂。试问,唠叨还能够管用吗?简直是笑话。
唠叨孩子,刺激孩子都会引起一种效应,那就是“心理饱和”。其实没有一个人能够保持着永远热衷于一件事情,也没有一个人可以保证对一些东西能够永远充满兴趣。
所以当孩子被刺激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会显得习惯了,甭管这种刺激的目的是好的还是坏的,他们通通都提不起兴趣。
“心理饱和”引发的特征
1. 不想要强,随意点更好
其实心理饱和最主要引发的问题就是孩子变得放纵了,他们觉得已经无所谓了。虽然刚开始被刺激的时候还能够引发出一些动力,可是现在他们觉得没什么意义了。
随意点也挺好的,不成不就其实也无所谓。孩子一旦出现了这样的特质,注定在以后碌碌无为,没有半点前途。
2. 失败的元凶
其实孩子失败的原因都是因为心理饱和,因为孩子已经习惯了被唠叨,他们也开始变得没有想法。对于成功简直就是遥不可及的梦想,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孩子开始变得放纵了。
尽管想要出人头地,可是一旦人心涣散,又怎么可能变得优秀起来呢?这也就是为什么绝大多数孩子无法面对自己,变得颠沛流离。
3. 杀死了孩子的信仰
真正杀死孩子信仰的东西就是心理饱和,当我们不停的对孩子施压,谩骂的时候,孩子就会变得不太喜欢去坚守自己的梦想。
要知道信仰对于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孩子没有了信仰,他们又怎么可能获得成功呢?时间一久,自然也就不求上进,变得狼狈了。
这其实意味着父母的教育是至关重要的,想要让孩子听话,改正错误未必要用一种非常极端的方式。
只要我们掌控有度,是可以很好的避免这些问题发生的。父母一定要做好引导,只有好的引导才会让孩子在低谷期逐渐变得辉煌。
良好的教育有助于孩子改正错误
1. 减少谩骂,言传身教
言传身教是非常有必要性的,如果说父母不能以身作则的话,那么孩子又会拿谁作为标杆呢?所以说父母平常不要谩骂孩子,好说好商量。
往往温柔的教育方式会更让孩子感到舒服,同样也会意识到父母的关爱。尽量让孩子在交流的过程中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而不是仅仅意识到你的粗鲁。
2. 给孩子鼓励很重要
当孩子做错事情的时候我们需要给予一定的鼓励,因为鼓励可以让孩子变得进步,而不是一味的止步不前。
如果说父母并不了解这一点,而是选择不停的唠叨的话。那么时间长了孩子就会嫌烦,因为一开始你就没有告诉他们奋斗的方向是什么,他们又怎么会听话呢?
3. 间接帮助孩子完成任务
间接帮助孩子完成任务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不需要过多的插手关于孩子的事情。我们更应该做的事在孩子出现困难的时候给予适当的帮助,当然还是需要孩子自我努力的。
如果说我们总是一手包办的话,那么孩子是无法从中获得经验的。良好的教育方式的确有助于孩子变得更加优秀。
综上所述,想要让孩子的错误率逐渐降低,我们需要一种更加高明的教育方式。至少不是以打骂的方式来教育孩子,不然的话孩子只会变得更加偏激,更加不喜欢跟你相处。
言传身教的作用就在于此,如果你真的想要让孩子不断进步的话,放弃掉曾经老套的教育制度吧!对孩子是没有任何效果的。
今日话题互动:当你的孩子经常犯错的话,你会用怎样的方法教育他们呢?欢迎屏幕下方留言一起探讨~
-----------------------
希望本篇文章能够带给您需要的有用的信息,也希望能够在育儿方面对您有所帮助,您的支持是我们的最大动力。有任何育儿困难和疑问都可以留言或评论给我们,大家一起探讨~
更多您想知道的育儿母婴知识、心理健康、成长发育都在这里。关注@蜂蜜妈妈,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赞或分享给更多的人!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5555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