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育儿 > 孩子见什么模仿什么,是没主见吗?不!每模仿一次,智力都会提升

孩子见什么模仿什么,是没主见吗?不!每模仿一次,智力都会提升

下班后,发现2岁半的孩子一副“葛优躺”的姿势在沙发上看动画片,最近就感觉这孩子咋这么懒了呢?再看看他旁边那同样姿势在玩着手机的老爸,瞬间找到关键点,拿起拖鞋拍向孩儿他爸……

孩儿他爸竟然没躲,还发呆了,原来是孩子在沙发上跳了起来,拿起自己的小拖鞋也在拍爸爸!本想狠狠的收拾他爸爸一顿,结果因孩子那惟妙惟肖的模仿我打爸爸的样子,结束了这场战斗。

不但如此,最近大人做什么,孩子会跟着做什么。早上,我做饭的时候,孩子居然把他的小玩具都掏出来,放进一个浅盒子里,拿着一个小棍在里面来回搅拌,过一些嘴里还叨咕着,放点盐、放点醋……结果把洗衣粉、牛奶统统倒了进去……过了一会儿,孩子手里端着一小盒的小雪花片玩具过来了:“妈妈,你尝尝胡萝卜片好吃不?”

最近这样的事在我家屡见不鲜,感觉孩子太搞笑了。但也带来了一些烦恼,因为孩子会模仿他感兴趣的所有行为,比如:学大人打电话、做饭,甚至打喷嚏、咳嗽,还学动画片《聪明的顺溜》里那些摸爬滚打的动作,而我们的沙发就成了孩子的根据地和战场,不但如此,还学小朋友说脏话,朝别人吐口水……

孩子奶奶说,这孩子看什么学什么,都学坏了。于是当孩子模仿爷爷们在路边打扑克时,奶奶便不断地打断他,告诉他不能玩这些没用了,来咱们数数吧,结果孩子扔下扑克就跑了。

其实呀,我们都误解孩子了,在《儿童敏感期成长指南》这本书中讲到,你做什么孩子都跟着做,意味着模仿敏感期到了。

实际上,孩子从一出生就已经开始模仿了,只是没有那么明显。在不断的模仿中,孩子才能慢慢形成自我的意识,这是孩子变得有主见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个过程中锻炼了孩子的观察力,也看到了外在的世界,对提高认知会有很大帮助。

如果孩子在这个时期模仿行为受阻碍,模仿行为就会滞后,必然会影响孩子的心智发展,甚至可能出现各种心理问题。所以我们要理解孩子,给他们成长的自由,放手让孩子完成这个过程,对孩子才是最好的帮助。

孩子每模仿一次,智力便得到一次开发。

在《儿童敏感期成长指南》这本书中有这样一个案例,孩子和妈妈玩点餐游戏,孩子在模仿餐厅的服务员,对点餐的流程,从询问食物、饮品到记录都非常详细,用手机当点餐机的样子也非常认真。可见孩子真的有认真观察过服务员的举止,才能模仿的如此成功。

当孩子反过来模仿顾客时,妈妈模仿服务员同样问孩子需要吃什么食物和饮品,孩子说:“我要一份儿童套餐,其他什么都不需要。”妈妈又诱惑他,如果加一份奶昔,可以送玩具。这时孩子苦恼了好一会,告诉服务员妈妈:“不用了,这就足够了。”

原来上次在餐厅点儿童套餐时,还点了其它东西,分量比较多,都没吃完,都打包带回的,现在孩子居然知道拒绝点过多的食物,而且还能不受玩具的诱惑,克制自己。

从本质上说,孩子的模仿是为了学习,因为孩子也要耐心地观察模仿所需要的信息,才能完成这个行为,所以说并不是取悦父母或者故意捣乱。

要想帮助孩子顺利度过模仿敏感期,就需要多给他提供环境,提供各种刺激和感受,丰富他的脑神经网络。

那么问题来了,因为孩子太小,理解力有限,分不清楚对错,好的坏的都会模仿怎么办呢?

我们一定要清楚这只是孩子的一种学习方式,模仿了好的行为,会给他们成长带来好处;而模仿坏行为,会影响孩子的发展。

好多孩子上幼儿园后,你会发现,他会说脏话骂人了,父母们刚刚发现的时候,会感觉很新奇,有的还会感觉好玩,便以此和孩子逗趣。但随着孩子不断地模仿说脏话,父母都会非常严肃地批评孩子,告诉他说脏话骂人是不对的。这时候你越不让孩子模仿,孩子就越要模仿,逐渐地就会形成习惯。

生活中,家庭和社会是孩子学习的两大阵地,我们决定不了孩子在外面学习了什么,但父母的态度会决定这些模仿行为会维持多久。

你会发现,当我们看到孩子模仿来的坏行为,我们越是生气、斥责孩子,把关注点放在这些行为上,孩子就会频繁地做出这种行为。

也就是说,对孩子好的模仿行为,我们可以多多的关注,而对坏的模仿行为,最好的方法就是视而不见,不闻不问,慢慢地孩子就会感觉没有意思而放弃了。

刚刚我们聊的是如何帮孩子度过模仿敏感期的,其实在孩子0——6岁期间有语言、动作、阅读、社会规范等九大敏感期。说到敏感期,不得不提起《儿童敏感期成长指南》这本书,可以不夸张的说,这是一本决定孩子未来拥有何种人生的育儿圣经!书中通过100个真实的案例,以故事的形式讲述孩子不同敏感期时的不同行为特点,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和积极的心态,助力孩子顺利度过敏感期,让孩子的心智性格得到全面而健康的发展。

这本书的作者李芷怡早期在北上广等蒙台梭利幼儿园做高级老师提导,后赴美国进修教育学,从事老师,并提供专业的育儿咨询和治疗,所以具有丰富的育儿知识和长期的经验累积。作者认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阶段就是0——6岁的阶段,孩子从对世界一无所知到逐渐学会探索和认识世界,是多么巨大的进步呀。

助力孩子的敏感期,让孩子轻松获得各种能力。

敏感期是指孩子在0——6岁期间的某些阶段,会由于内在发展的需要对外在的刺激感到敏感,从而努力从环境中吸收、学习,以满足成长的需要。而且作者还发现孩子的敏感期比想象的要重要得多,孩子在敏感期得到充分发展,智力会迅速发育,快速形成自己的思考能力,同时拥有很强的安全感,对自己也充满信心。

这样说你可能还有点迷糊,具体点吧,就是孩子在敏感期学到的一切,成人即使花上50年的时间,也未必能学好。也就是说,敏感期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

每个孩子都拥有神奇而又充满微妙的“九大敏感期”。

按照蒙台梭利对婴幼儿敏感期的观察与研究,这“九大敏感期”分别是:语言敏感期、秩序敏感期、感官敏感期、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动作敏感期、社会规范的敏感期、书写敏感期、阅读敏感期和文化敏感期。在进入每个敏感期前,都会有相应的行为表现,也有相应的内容需要学习。

比如,孩子你发现孩子在路上走时,突然对地上的石子、小叶子、小虫子等感兴趣,会抓起来看看,很认真的样子,这就是孩子进入了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

独一无二的敏感期,父母要学会等待,等待孩子自己成长。

在小区里,经常听到有的妈妈说,你看人家孩子一岁多就会说话了,我们这个都两岁半了还只会叫妈妈。事实上,每个孩子的敏感期都不是完全相同,有的孩子早些,有的孩子晚些,这都是正常的。只是孩子的各个敏感期一生只有一次,时间持续的长短也不同。所以我们要在孩子的敏感期到来之时,为孩子提供最有利的条件,让他们的内心需求得到满足,从而更好地发展与成长。就像孩子在模仿敏感期时,我们可以尽量的带孩子去不同的环境中进行体验,然后和孩子多做一些像过家家一样的模仿游戏,让孩子的心智得到更多的刺激和发展。

敏感期最重要的原则:给孩子最大限度的爱和自由。

在敏感期时,孩子总会做出一些父母看起来觉得很怪的事,或者让父母很烦恼的事:在地上捡到一些脏东西就放进嘴里;看到抽屉就乱翻;看到高处就想爬等等,这些都是孩子在用自己的方式探索世界,父母呢出于关心总是阻止孩子,让孩子这不要动,那不要去,而孩子会为了迎合父母而放弃探索时,他们的内在的发展也受到了抑制,对敏感期感兴趣的事物也就被抹杀了。所以在敏感期给孩子最大的帮助,就是要理解孩子的行为,给孩子最大限度的爱和自由。

具体怎么做呢?不干涉孩子的行为,并且努力给他创造好的环境,让他能尽情地探索。

比如:孩子在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时,在路边可以等一等,不要催孩子,让他慢慢的观察自己喜欢的小石子或者小蚂蚁,甚至带孩子多看看不同的树叶、小草、花朵等等满足孩子的兴趣。

在敏感期里,孩子会强烈地想认识世界,这是学习的好时机,父母应该尽量做到不干涉,提供更好的条件让孩子自由成长。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549962.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