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圆!
明天(9月13日、农历8月15日),
就是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了。
每年比中秋更早进入人们视野的是
琳琅满目、口味各色的月饼,
独属于这个节日的美食。
中秋怎么过?最传统的方式,当然是一家人团团圆圆边吃月饼边赏月。月饼,携带着不同年代的独特记忆,深深烙印进不同年代人群的中秋记忆里。
追梦70年,我们共同的记忆。38年前的今天(1981年9月12日),是当年的中秋佳节,在那个年代,人们是如何庆祝中秋节的呢?珍贵的影像资料记录下那个年代昆明市民的节前采购。
在百货商场的柜台前,挤满了前来采购的市民,有的市民忙着采购酒水、水果,有的为一家老小添置着节日所需的副食品,所有商品凭票购买,柜台内的售货员手脚麻利,打包着一件件商品。
相比美味,更是一种文化认同
20世纪60年代,中秋月饼凭票供应,大多数人家生活拮据,每户能供给一斤月饼,可谓高档奢侈品了,多数人家一进入七月,就开始筹备白糖、冰糖、核桃仁、青红丝、芝麻等制饼的原料,自己动手制作月饼。
白糖月饼、五仁月饼,火腿月饼,每个地区的月饼都有自己的特点,但无论差异多大,中国人都约定在这一天享用,相比美味,这更是一种文化认同。
还记得小时候,月饼的包装很普通,油纸包裹着月饼,月饼中慢慢渗透出的油浸润在油纸上,散发出阵阵香味,激起味蕾的无限欲望。
吃月饼时,人们总是围桌分享,三刀子下去把月饼切成了六块,兄弟姐妹分着吃,吃的时候,用牙轻轻地刮着,慢慢地咽着,舍不得一口吞下。
除了月饼外,糕点也见证了时代的发展。八十年代初,糕点品种很单调,花色并不多,说起芙蓉糕、核桃酥、苏打饼干,老昆明人都要回味一番。
如今糕点业百花齐放,款式多样
以生日蛋糕为代表的西式糕点是舶来品,点上蜡烛的生日蛋糕,伴随着中英文的生日歌,这些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场景,在80年代,可是新鲜事儿。
80年代,糕点师做的蛋糕样式,就是像这样简单点缀,然后再画上节日的字样,生日就裱一个生日,春节,就裱上“春节”两个大字,这样的款式是当时最流行的花色。
如今,糕点业可以说百花齐放,款式形态也是从一到百,既有像吉庆祥、冠生园、桂美轩等让老昆明有味觉归属感的本土老字号,也有许多新兴企业慢慢在市场中站稳脚。
月饼应月而圆,寓意吉祥,多少年来,人们互送月饼,表达“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以饼之圆兆人之常生”的美好祝愿。在这里,条码君也祝大家中秋节快乐。
《追梦70年·记忆篇》
由中国工商银行云南省分行
独家冠名播出
记者:肖彧杰
编辑:梅岭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5275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