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 > 鲁尔物联:首倡安全物联网,打响山河保卫战

鲁尔物联:首倡安全物联网,打响山河保卫战

2013年,在众多人的诧异声中,胡辉博士放弃百万年薪,带着荣获“德国国家科技创新奖”的专利技术,从德国回到家乡杭州,创办了鲁尔物联科技有限公司。

鲁尔物联在国内首倡“安全物联网”,通过自主研发的传感器+PaaS、SaaS双平台,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防灾减灾监测预警场景的难题。

6年后,鲁尔物联成为安全物联网领域的佼佼者,剑指全国市场,并志在打造安全物联网的国家标准。

1

与死神的擦肩而过,埋下安全物联网的种子

胡辉本硕专业都是岩土工程,读书期间,他几乎走遍了全国各地。一次,在四川雅安进行地灾实习,他和同学到山区做雨后巡检,一行人将车刚停好走开,巨大的山石滚落,砸中了刚才停车的地方。

这场意外在胡辉心里埋下一颗种子:如何及时监测各类灾害的发生,保障更多人的生命安全?

硕士毕业,胡辉远赴德国,攻读岩土工程和电子信息交叉学科的博士,继续寻求答案。他率队获取的“德国国家科技创新奖”依然是在解答这一疑惑。这也促使他在学成后回国创业,致力于推广“安全物联网”理念。

胡辉博士将安全物联网比喻为一位老中医,对存在安全隐患的领域,利用传感器、大数据、BIM、GIS及AI等技术,进行“望闻问切”,把有问题的构件反馈给数据大脑,形成诊断——监测预警和超前预测预警,并开具药方。

鲁尔物联就是要打通产业链、区域链,用大数据串联起所有的公共设施,让山川、溪流、公路、桥梁“说话”,从而实现对它们的检测诊断和保驾护航。

今年,鲁尔物联就凭借其准确的预警,在浙江省三个地区的防灾行动中大放异彩,及时预警,挽救了无数条宝贵的生命。

2

全生命周期监测数据,深耕行业市场

今年8月,浙江省遭遇了超级台风利奇马。气象局的台风更新预报时隔为1至3小时。鲁尔物联开发了一套能预报台风路径影响范围内发生工程灾害和自然灾害的软件,从台风进入沿海海岸的那一刻起,其传感器的预报频率就变成了分钟级,几乎做到了实时预报。

除自然地质灾害外,鲁尔物联还深耕交通、住建、水利、能源、文旅等领域,并发挥着重要作用。

2015年,浙江省一条高速公路的高陡边坡,在施工中出现了贯穿性裂缝,导致项目停工。鲁尔团队接到项目后,耗时一个月完成监测系统的建设,再经过半年数据监测、诊断分析与报告,最终完成边坡永久治理,并为建设方节省了近5000万元的治理成本。

胡辉说,中国的基础设施重建设、缺管理。以桥梁为例,日常使用中的超负荷状态比比皆是。这样的后果,轻则带来巨大的维护成本,加重经济负担,重则危害公众安全。

如何保障安全?都需要安全物联网这个“老中医”的望闻问切。

相比其他竞争对手,鲁尔物联的优势在于提供整体的解决方案,搭建系统平台,以数据做服务,涵盖硬件、软件、服务等领域,进行全生命周期的监测,并对这些数据进行清洗、整理和分析,真正给客户提供有价值、有针对性的数据。

经过6年发展,鲁尔物联已成为安全物联网领域最值得信赖的科技公司之一。

3

开疆拓土,布局全国,要填补国家标准的空缺

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2015年,鲁尔物联的公司账户曾一度出现负数,家里甚至为胡辉抵押了两套房子。

后来成为公司副总裁的阮建敏恰在此时出现了。他与胡辉是中学同学,彼时他已做外贸生意多年,市场开拓能力极强,公司年利润数千万元。最初,他是单纯想投项目,却在胡辉的盛邀之下,连人带钱,一起进组,担任副总裁,负责市场业务。好技术有了市场的加持,鲁尔物联如虎添翼。

2019年初,鲁尔物联发布五年战略规划,进行全国化布局:到2024年,全国建立分子公司超20个,项目合作伙伴超500个,以杭州、成都、北京三地为中心,形成三足鼎立、辐射全国的市场布局,同时布局海外。

未来,鲁尔物联的目标是做顶层设计,打造行业标准,并进一步打造国家标准,填补安全物联网国家标准层面的空缺。

今年年底,他们将开发出“对症下药”的第一版产品,力求把基础设施全生命周期的安全监测及后续的智慧管养的全产业链打通,让传统的工程加固、养护单位自发地成为他们的下游合作伙伴。

“百二秦关终属楚,三千越甲可吞吴。”这是胡辉写给员工的寄语,也是他对自己和鲁尔物联的期许。在这雄心背后的,是鲁尔物联“一身热血护山河”的至善理念和不懈努力。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497388.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