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中国排名前两名的木塔在这里

中国排名前两名的木塔在这里

翻开祖国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在我国北方曾兴起过一个草原雄鹰式的民族,她扶摇而起,搏击长空,建立了强大的辽王朝,雄跨长城南北,幅员辽阔,比同时代宋王朝疆域几乎大了一倍,在长达200年的统治时期,留下了一段段辉煌,一个个谜团---- 历史上的辽国早已灰飞烟灭,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契丹族也云流星散般地溶入中华民族的汪洋中而无从寻觅。或许从晋北地区应县大同两座木塔,可以管窥昔日的辉煌。

雁门关外小城应县,古称应州,一千年前是辽宋对峙的前沿,至今耸立着一座千年宝塔,千年来她仰望天上云卷云舒,俯视人间冷暖荣枯,风风雨雨岿然不动,似乎在追忆那个久远的辉煌时代。据《应州志》记载:应县木塔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高67.31米,总重7400吨,共九层,设计巧妙,比例得当,共使用54种形式各异的斗拱装点塔身,“远看擎天柱,近看百尺莲”。风云际会的辽王朝在兴宗执政时期国力雄厚,应县萧氏世代重臣,为彰显萧家一门出三后,一家有三王,兴宗任懿皇后倡建佛宫寺,时人传"砍倒黄话梁,建起应州塔"千百年来帝王将相,文人墨客,登临木塔留下了绝代珍品,明成祖题"峻极神功",明武宗题"天下奇观"----

释迦塔自古以来就有"生命之树"之称,作为佛教文化其绝妙之处在于用层层递进的立体方式把佛教理论精髓以曼陀罗的形式表现出来,一层一空间,一层一重天,互为因果,层层递进。“沧州狮子应州塔,正定菩萨赵州桥”这首古老的民谣在华北广为流传,1933年夏天,梁思成和同事从大同下火车后,搭驴车赶往应县。在群山环抱中,发现金色的落日映照着一座红白相间的宝塔,他惊叹道,“好到令人叫绝,半天喘不出一口气来。”释迦塔重现天日,还得感谢民国时期梁思成一行。

1966年一游客登塔游览,在三层佛坛座下,捡起一个花式银盒,发现佛家七珍与佛牙舍利,后确定是十年动乱之初有人从四层主佛像胸部凹槽内移藏于三层佛座下,但最后未能取走。以后被誉为"宝中之宝"的佛像装葬物--辽代秘藏陆续发现,共出土160多文物,特别是两枚弥足珍贵的佛祖真身佛牙舍利轰动一时,今天佛寺一隅,设专处银椁盛放,七宝顶礼,佛经讲;舍利者,乃如来真身,若见如来舍利,即是见佛。善哉善哉!!

此外,始建于辽重熙七年(公元1038年)的大同市区华严寺,被誉为“辽金艺术博物馆”。寺内有一座高达43.5米的华严木塔,此木塔被称为“中国第二木塔”,规模仅次于应县的佛宫寺释迦塔,是根据《辽史•地理志》上的记载恢复建造的,平面呈方形,纯木榫卯结构,均按辽金时期建筑手法营造。一楼塔底的千佛地宫,是目前全国最大也是唯一的一座铜质塔室地宫,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非遗铜雕大师朱炳仁及子朱军岷设计建造而成。在400平方米的华严寺木塔铜造地宫中,采用100余吨纯铜打造而成。地宫四壁上供奉着四尊主佛和448尊小供养佛,加上墙壁和塔柱上的浮雕佛像共有1000余尊。铜佛造像大到3米、小到33厘米,在地宫中央的水晶舍利宝塔里,供奉着佛界高僧舍利,金碧辉煌,美不胜收。浮雕上用图案记录了释迦牟尼“树下诞生”、“天人献衣”、“得遇沙门”、“妙转法轮”等一生的经历。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490718.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