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在南线,苏军的反攻确定在8月3日,以七年战争中俄国名将鲁缅采夫的名字为作战代号。进攻的苏军总计有90万人和2800多辆坦克和自行火炮。而这个方向上的德18个师,其中有4个坦克师,总兵力约30万人。苏军拥有绝对优势。
8月3日,沃罗涅什方面军和草原方面军,在西南方面军的协同下,对别尔哥罗德——哈尔科夫方向上的德军发起反攻。
凌晨5点,苏军近方门大炮齐鸣,炮弹如雨点般倾泻到德军阵地上,炮击持续了两个多小时,最后以一阵喀秋莎火箭炮的齐射作为结束。随后坦克和步兵开始发起攻击,在炮击中辛存的德国士兵无力阻挡苏军的坦克,第一道防线很快被突破。经过一天的战斗苏军各突击集团平均向德军纵深推进了15公里。
在随后几天里, 德军的防守异常地顽强,苏军的坦克虽虽然继续向前突破,但步兵却被德军缠住,进展缓慢。至8月5日苏第1坦克集团军攻占鲍里索夫卡,切断了德第255、第32步兵师和第19装甲师的退路。德军已面临被包围的危险。 但仍然拼死抵抗,他们的顽强抵抗为曼施坦因 将德军主力从别尔哥罗德撤往哈尔科夫争取了时间。
8月5日傍晚,苏军解放了别尔罗德。苏军继续进攻,目标是乌克兰第二大城市哈尔科夫。
在6、7两日,苏军坦克队大踏步前进,跟随在后面的步兵忙于清除被包的德军,两者逐渐脱节。曼施坦因希望抓住苏军这个弱点,开始在撤退中有计划地集结兵力,等苏军攻势结束时,实施反击。 苏军方面对形势判断过于乐观,瓦图京认为德军已接近崩溃,命令前线坦克部队继续进攻,切断哈尔科夫至波尔塔瓦的铁路线,并阻止德军逃脱。
8月11日,德军的集结工作准备完毕,并补充了充足的弹药和燃料,开始反攻。由于苏军各部队之间分散很广,步兵和炮兵被落在后方,且弹药和燃料都已严重不足,苏军遭致命的打击。11日晚苏第1坦克集团军的第49坦克旅和第17坦克团被德军围歼。只因第5近卫坦克集团军的及时赶到才避免了第1克集团军的全军覆灭,14日,苏第6近卫集团军的第6坦克军被德军包围遭到惨败。在德军的进攻下,苏军被迫后撤。
苏军在数量和规模上的优势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他们虽然遭到重创,但很快又恢复了进攻。19日苏军攻击哈尔科夫西面的乌德河北岸,并于20日强渡乌德,在南岸建立了桥头堡。
德军统帅部特别重视哈尔科夫工业区和城市本身的防御。希特勒要求“南方”集团军群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守住哈尔科夫。德军利用“虎式”坦克和“费迪南式”强击火炮,不断实施反突击。苏军突破敌人的猛烈抵抗,紧逼哈尔科夫外围环形防线, 并从东面和东南面进抵哈尔科夫近郊。攻打哈尔科夫的战斗异常激烈,强大的苏军第5近卫坦克集团军最后只剩下了50辆坦克。
8月22日下午,苏军地面和空中侦察发现哈尔科夫的敌不有撤退迹象,于是草原方面司令员、苏联元帅科涅夫发出夜间强攻哈尔科夫的命令,不给敌人逃脱打击的机会。
22日晚,苏第53集团军率先攻入城内。第53、69集团军,近卫第7集团军,第57集团军和第5近卫坦克集团军的指战员,勇猛顽强,巧妙地绕过敌军支援点,深入敌军防御,从后方攻击敌军守备部队。当夜,市内展开巷战,大火弥漫,巨大的得炸声不绝于耳。
德军开始全面撤出哈尔科夫,退向第聂伯的防线。8月23日,城里的枪炮声逐而平息下来,苏军了收复哈尔科夫。别尔哥罗德一哈尔科夫战投中,苏军歼敌约20万人,自身损失也很惨重,士兵伤亡255566人,损失坦克1864辆,火炮42门,飞机153架。
苏军在别尔哥罗德一哈尔科夫方向上的胜利,标志着库尔斯克会战的结束,库尔斯克会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坦克战。无论就其规模,激烈程度还是战果面言,它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大的会战之一。斯大林说:“如果说斯大林格勒附近的会战,预告了德国法西斯军队的覆灭,那么,库尔斯克附近的会战就使得他们已经处于覆灭的边缘。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4385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