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 2017年20到79岁之间的人中,大约有 400 万死于糖尿病。由于需要终生服药,糖尿病也是最大的用药领域之一。根据数据,我国约有1.14亿糖尿病患者,患病率高达11.6%,位居世界第一。最而新一次中国糖尿病横断面调查显示,截至 2013 年中国糖尿病患者知晓率及治疗率只有1/3,而控制率不足50%,仍处于较低的水平。
2018年中国糖尿病患者人数(单位:百万人)
糖尿病患者越来越多,大部分糖尿病患者的情况越来越恶化这和现在不健康的饮食习惯有很大的关系,还和很多传统的观念有关系。尤其是糖尿病引发的并发症成为潜伏在糖尿病患者体内的”不定时炸弹“!
长期血糖增高,大血管、微血管受损并危及心、脑、肾、周围神经、眼睛、足等,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糖尿病并发症高达100多种,是目前已知并发症最多的一种疾病。糖尿病死亡者有一半以上是心脑血管所致,10%是肾病变所致。因糖尿病截肢的患者是非糖尿病的10~20倍。临床数据显示,糖尿病发病后10年左右,将有30%~40%的患者至少会发生一种并发症,且并发症一旦产生,药物治疗很难逆转,因此强调尽早预防糖尿病并发症。
糖尿病足
糖尿病属于一种代谢性疾病,需要积极服药控制的,目前糖尿病治疗还是只有用胰岛素和降糖药物控制,加上运动,可以有效控制血糖的。平时注意控制饮食,低糖低脂肪饮食,尽量减少面食的摄入,多食用蔬菜,加强体育锻炼,保持良好的心态,定期监测。
老年人一般体弱多病,所以在之前网络还没发达的时候,江湖上出现很多到处摆摊的"神医",销售各种保健品,而老年人一般就是被"神医"看上的群体。多年以后的今天,信息传播的速度越来越快,越来越多的谣言已经站不住事实,江湖上的"神医"也逐渐销声匿迹。但是还有很多人坚信一些关于健康的信息误区,尤其是关于糖尿病的,你有没有中招呢?
糖尿病的这些骗局,你可要小心
骗局一、承诺几个疗程包治愈
糖尿病的治疗方案,要根据每个人的不同情况来慢慢调整的。从临床经验来看:
1、部分血糖轻度升高的患者,可以通过加强饮食控制、运动锻炼及调节生活方式,将血糖控制得很好;
2、继发性糖尿病患者,去除病因后,一部分患者的血糖能恢复正常;
3、部分妊娠期糖尿病产后血糖可以恢复正常。
但是,我们最常见的 1 型 和 2 型糖尿病,现在还没有根治的方法。
打持久战,是糖尿病患者必须做好的思想准备。凡是不问病情就直接承诺几个疗程治愈糖尿病的,一定是骗子。
骗局二、苦瓜含「植物胰岛素」有神效
有一段时间「植物胰岛素」的说法很流行,声称是「从天然苦瓜中提炼、没有任何毒副作用、并且对各型糖尿病都适用……」。
的确,有些动物实验发现,给小鼠注射苦瓜提取物,有一定的降血糖的效果。但是要知道,这和我们人类吃下去也有降糖效果,可是两码事儿。
常见的烹调方法,根本不能和实验室一样,提取出这些物质;而且,通过「吃」,也是和注射的效果大相径庭的。
所以,大家不用迷信苦瓜可以降血糖了。苦瓜和其他的蔬菜一样,虽然是有利于糖尿病患者的健康食物,但并没有特殊的治疗效果。
控制血糖,管住嘴,还是要控制总能量,均衡营养才行。
骗局三、要吃无糖食品才行
所谓的无糖食品,大部分只不过是没有额外添加糖的食品。
比如无糖蛋糕,虽然没有额外添加白糖等,但原料本身是面粉,成分是碳水化合物,吃了仍然会转化为葡萄糖,造成血糖升高。
想控制好血糖,还是要老老实实地管好自己的嘴,迈开自己的腿,并遵医嘱服药。
骗局四、「高新科技」能降血糖
一些厂家宣传,「高新科技」的电子理疗产品、磁疗产品,包括特制的腕表、杯子、沙发、床,能治疗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胃肠病,总之什么病都有效果。都是骗人的,都是大忽悠。
请大家牢牢记住,医生一定比你们更关心某种疾病的治疗进展,如果有新的进展,一定会先知道。如果糖尿病能够被某种高科技产品预防及治愈,可是轰动全球的大新闻啊。
尽早接受正规治疗,使血糖达标、平稳,才是最佳选择。
骗局五、靠保健品调理身体降血糖
《食品药品管理法》有明确规定:保健品不得进行治疗效果的宣传,凡是保健品类别,宣传降血糖、降血压,「有治疗效果」的,都涉及违规宣传。可能有些人会说,可是我吃了 XX 保健品,血糖真的降下来了啊。
殊不知,这才是最让人担心的!
一些保健品虽然说是主打「天然成分」,但其实是非法添加了降糖西药。最常见的是添加了「格列苯脲」这种强效降糖药,很容易引起严重的低血糖,对老年糖尿病人尤其危险。
骗局六、降糖药有依赖性
很多谣言,会妖魔化降糖药的「依赖性」,一旦用上就永远停不下来,所以别用药。这就搞得很多患者,格外排斥使用降糖药和胰岛素治疗。的确有一些就诊时病情较轻的糖尿病患者,通过严格控制饮食,调整生活方式,血糖降至正常范围,并且稳定后,可以慢慢停药。而大部分患者的自身血糖调节能力并不太好,看上去血糖平稳,其实是自身有限的血糖调节能力和降糖药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旦停药,仅凭自身血糖调节能力是无法控制血糖的,进而导致身体血糖水平升高,严重时甚至会诱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尿病高渗性昏迷等严重并发症。许多糖尿病人确实需要一直用药控制,这是疾病本身的特点决定的。
还有些患者会想:一开始应该吃便宜的降糖药,如果一开始就吃高级的,以后再吃便宜的就控制不住血糖了。
事实上,降糖药的好坏,不能以价格来区分,适合自己的就是好的。
医生给大家选择降糖药的时候,是会考虑到经济因素的,在达到疾病治疗效果的前提下,尽量使用价格和疗效合适的药物。
骗局七、西药伤肝肾,天然中药最好
任何批准上市的降糖药,都是疗效确切并经过了严格的临床检验的,这些药物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是可控可防有保障的。
而就目前来说,关于中药降血糖的研究尚缺乏比较客观可靠的临床资料。在各种指南,包括中国人自己的指南当中,都未列入推荐。
特别要警惕私自配置的丸剂、散剂、胶囊剂等所谓纯中药制剂,有无暗中添加西药成分。
有条件接受现代医学治疗的情况下,还是应该首选效果确切、风险可控的西药规范治疗。
说了这么多,希望大家能对虚假的药品、保健品宣传有些抵抗力,更不要相信那些虚假的传言,被各种骗局所忽悠。
下面刘教授做一下总结最近网友发来的问题,统一做解答:
问题一、糖尿病会遗传吗
糖尿病有遗传因素,但不是100%。如果夫妇双方均患有糖尿病,子女有40%~50%的几率患病。如父母单方有,子女只有20%~30%的患病几率。糖尿病是可以预防的,通过后天生活方式的改变。
问题二、保健品对血糖有帮助吗
有的保健品有辅助降血糖的作用,但这并不能作为治疗糖尿病的手段,还需要结合药物。目前糖尿病最有效的治疗方法还是"五驾马车",即降压、调脂、抗血小板、减轻肥胖、控制血糖。
问题三、打胰岛素会上瘾吗
多数糖友一听说打胰岛素就很容易误会,认为一打胰岛素就会上瘾,戒也戒不掉。其实,注射胰岛素是人体的激素,是不会出现上瘾现象的。部分的糖友出现长时间打胰岛素,这是病情需要,不是上瘾的表现。
问题四、少吃糖就不会得糖尿病吗
糖尿病目前没有单独而明确的病因,通常认为与遗传、饮食过量、吸烟、酗酒等有关。因此,如果一个人的胰岛功能好,摄入再多的糖也可以利用、分解、处理,血糖也会在正常范围。反之,一个人少吃甚至不吃糖,但胰岛功能异常,也会有糖尿病发生。
问题五、熊胆粉对降血糖有帮助,服用有什么禁忌
熊胆粉的主要成分是牛磺熊去氧胆酸,其所含多种胆汁酸盐能降低血粘度和红细胞聚集指数及血小板粘附率,抑制血栓形成,还能抑制乳酸生成,促进乳酸氧化成糖,促进糖和乳酸合成为肝糖原,能增强胰岛素的作用及分泌,有降血脂,降血糖作用,是可以治疗糖尿病的,至于是否是较好的偏方是不确定的,禁用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
意见建议:患者使用熊胆粉时要注意: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孕妇禁用,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糖尿病患者要少吃精制糖类的食物,如炼乳、蜜饯,含淀粉质高的食物及中西式点心均应按计划的份量食用,不可随意吃,以免过量吸取。
问题六、糖尿病可以吃鱼吗
专家指出,糖尿病人选用肉类时最好先选择“没有腿”的鱼类,其次是“两条腿”的禽类,最后才是“四条腿”的畜肉类。
鱼类的多不饱和脂肪酸n-3及n-3与n-6的比例最理想,有利于调节血糖和预防糖尿病的并发症(特别是糖尿病肾病)。此外,鱼肉含有的不饱和脂肪酸可以降低血液的粘稠度,预防心肌梗塞和中风,还可以降低体内甘油三脂的水平。
尿酸水平正常的糖友每周可以进食鱼类2~3次,每次80~150克最为适宜,而且最好选择清蒸或者水煮质量较好的海鱼、河鱼,不可油炸。
糖尿病人吃鱼保护心脏,降低心血管病风险
鱼肉含有的不饱和脂肪酸可以降低血液的粘稠度,预防心肌梗塞和中风,还可以降低体内甘油三脂的水平。国外科研发现,患有糖尿病的妇女发生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特别高,但在这些患者中,喜欢吃鱼的人在16年内发生心脏病的可能性反而大大降低。美国心脏病学会建议成年人至少应该每周吃两次鱼。
我是@周围血管专家刘继前,如果您对糖尿病或糖尿病并发症尤其是糖尿病足有什么问题或疑问,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我会给大家做解答。喜欢我的文章请点赞加关注,如果对您有帮助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412281.html